我看大前研一的《中華聯邦》

黃昭堂◎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

讀了大前研一的《中華聯邦》這本書,我是一陣錯諤,像大前研一這位常到台灣、觀察台灣的經濟評論家,怎麼會寫這麼離譜的「書名」的書。他預言2005年台灣與中國會統一,他認為「中國共產主義」會被他在書中所提倡的「中華聯邦」的概念替代。他認為中國與台灣有共同的利害關係,又原來就是同胞,所以會「基於中華思想建設一個整合的聯邦國家」,創設一個中華人的「中華聯邦」。

大前研一既然當了十年以上商業周刊等等台灣的顧問,又他的文章平易,種種複雜的統計數字也非常的深入淺出,對一般讀者一定會有相當的影響力,現在他開始主張「中華聯邦」,我們自然需要有所警惕。

他認為包含中國、香港、台灣、新加坡在內的「大中華圈」,今後會變成亞洲經濟的支柱,希望無窮。其中,對中國投資最大的就是台灣。他認為陳水扁總統是主張台灣獨立的領導人,台灣企業只好表面上向政府表示效忠,卻暗中大力向中國投資。這些年來,中國經濟成長率是7%,台灣是負成長,他形容這個現象是「抽台灣的血液,輸血中國大陸」。

以前的台灣,是由日本進口中間生產財回來台灣製造,然後再向外國出口,現在卻乾脆在中國製造,再向外出口,變成忽略了台灣這一個加工站。台商所賺到的利益,按理是應該拿回台灣,然而,他們往往為了節稅,把錢放在香港、或是百慕達這種租稅便宜的地方,台灣與中國大陸組成「中華聯邦」是難免的。

眼前,對於台灣企業的西進與「無國籍化」的現象,政府似乎已經擋不住了。不少的台灣企業家竟然嚴厲地指責那些反對西進的台灣政治家們,叫他們不要再阻擋西進。根據大前研一的看法,台灣的企業家正在迅速「中國人」化,他甚至於引用The Daily NNA的民調,認為台灣的老百姓有64%希望前往中國就職。其實他所引用的所謂民調,太離譜了。離譜的數字,難免導致離譜的預測。

他又由中國那一方來看,以為中國的政治指導者敵視台灣的人急速減少了,而地方政府也非常熱烈歡迎台灣企業的進駐。此外,由於軍方必須財政獨立,國防現代化的資金須仰賴武器輸出,而賺錢了以後的高級將領,習慣過著富裕的生活,就不想賣命為解放台灣而流自己的血,他們對台灣的敵意隨而減少。中國企業歡迎外資,當然更會張臂擁抱台灣的資金與技術。

由於上述這些因素,大前研一判斷中國與台灣的結合方式可能轉化為柔性的「聯邦」。其實,他所謂的「聯邦」是相當混淆的概念。他一方面認為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由沿海六大經濟區域構成了「中華聯邦」,包括遼東半島、北京天津、山東半島、長江三角洲、廈門福州、以及珠江三角洲。他的說法當然是一種比喻,然而,這種比喻比較像一般所謂的聯邦國家。

不過,他所提倡包含香港、台灣、新加坡的「中華聯邦」,他自己說是與大英國協一樣。由此可見,那是我們一般所慣稱的「國協」(commonwealth),與「聯邦」(federation)迥然不同。

不論是聯邦、或是國協,這本書所主張的預測顯然是天方夜譚。由台灣的整個情勢來看,中國企圖獵取台灣的野心始終不變,戰術上或有懷柔手段,但台灣一旦入籠,其後就只能任其宰割,這是極其明顯的。

由於近年來台灣人本土意識愈來愈明朗,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台灣) →台灣中華民國的演進趨勢必定會演變到「台灣國」的地步。只要台灣的自主傾向能越來越明朗,就不怕外人的推波助瀾。



相關文章

第 30 期

大前研一的五大邏輯謬誤、四大錯誤認知、三大用心惡毒

施正鋒◎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日本首席經營學者」、「中華民國政府顧問」大前研一,日前出版《中華聯邦》,預測中國與台灣會在2005年統一。大前的看法大致是這樣的:台灣經濟再野走不下去了,而中國則有「無限商機」,因此,台灣若要「敗部復活」,除了要加速中國三通,更應該把握彼此的經濟交流蜜月期,不如接受中國的「一國兩制」條件,趕緊跟中國作政治結合,台灣人至少可以去中國當領班、工頭。我們以為,大前雖然大膽假設,卻犯了五項邏輯謬誤 (fallacy)四種的錯誤認知(misperception)、以及三重惡毒用心(evil)。 謬誤一,是他對於「聯邦」的用法既含混又歧義,乍看之下好像是國協、細看之下又好像是邦聯,如果我們看他要我們想像而舉的例子,就有歐盟、美國、以及英國。從他所用的英文來看,如果是United Stated of ChungHwa,那就是「中華合眾國」,大概就是指美國式的聯邦;如果是Commonwealth of ChungHwa,那就是「中華國協」,類式的鬆散結合有大英國協、或是獨立國協。究竟是他對於漢字的用法迥異、還是對政治用詞駕馭不夠熟稔、或是他隨便說說罷了?他說中華聯邦是合眾國的形式,卻又說只是形式上的聯盟,台灣不會成為中國的一部份,說三道四;他認為「一國兩制」是「兩個國家」,說是「保持現狀」,一副若無其事,所謂「和平統一」,就是要中國不費一兵一卒,在不知不覺中吃掉台灣。 謬誤二,是他對於現行政治個體的認識,只有想當然爾的程度,譬如說,他一面說大英國協/邦聯是聯邦制,另一方面又稱之為貿易聯盟。事實上,聯邦 (federation) 是國家內部相對於單一體制 (unitary system) 的一種垂直政治安排,聯邦政府與組成諸邦有權力上的內外分工;邦聯 (confederation) 則是國家之間的特殊結合,上面並沒有超位階的安排;而國協 (commonwealth) 只能算是感情的結合,沒有任何約束力。三者不可張冠李戴(見圖一)。我們關心的是在不同程度的結合深化下,如何捍衛台灣的主權,而不在計較用China(中國)、還是ChungHwa(中華)。 謬誤三,是他把形式上的聯邦制度與實質的地方分權混為一談,譬如英國是單一體制,近年面對蘇格蘭獨立的呼聲,不得不將權力下放 (devolution);相對地,過去的蘇聯雖然標榜是聯邦體制,卻實行最嚴厲的中央集權。因此,即使中國願意走向地方分權、即使各地積極招商,然而,卻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中國要走向聯邦體制,因為發號司令的還是北京,不會是上海、或是廣州。此外,他對於中國內部少數民族自治區的了解,也是望文生義。台灣拒絕與中國結合,並不在於中國內部的權力分配,而是想要有自己的國家;果真中國將會解裂,台商屆時倉皇逃跑、血本無歸、欲哭無淚,還能找誰負責? 謬誤四,他到底是在講政治結合(中華聯邦)、經濟統合(中華經濟圈)、還是文化認同(漢人、華人)?三個面向雖有相關,卻不必然等同(見圖二)。他說,「中國的經濟體制類似美國的聯邦體制」,就是明顯的把經濟體制偷渡到政治體制,也就是要夾帶「一國兩制」。同時,他又犯了新功能主義者最常見的過度推廣謬誤,也就是期待經濟整合會擴及 (spill-over) 到政治結合。歐盟的經驗告訴我們,儘管東擴東歐反映出廣化的走向,成員國未必對於深化有所共識,特別是政治面向,雖然有人希望它變成聯邦國家,有人期待它只要維持某種獨特的 (sui generis) 歐盟體制,也就是介於國協與邦聯之間,當然,也有人主張它就是一種國與國之間的論壇、也就是國際組織。 謬誤五,他建議我們不要談「是否要與中國統一」,因為會造成內部分裂,不如談「如何與中國統一」,這在邏輯上真是本末倒置、大錯特錯,把手段放在目標的前面。就是因為內部對於國家大事的看法有分歧,我們更應該先透過公開對話、辯論,再來尋求可能達成的妥協、以及共識之道。如果百姓根本不想與中國統一,就沒有必要再去浪費時間精力去探討統一的方式,更何況中國是大黑洞,我們豈有商量要如何自殺比較划算的道理? 誤認一,是他認為台灣與中國的糾葛只在於自尊,也就是延續國共鬥爭,因此相信台灣人很想跟中國統一,也就將中國與台灣的關係比喻為夫妻吵架,勸我們如果要婚姻成功,必須「記得過去、原諒過去」。問題是,結婚的最大前提是彼此之間有愛情、兩情相悅而結合;是的,台灣人對中國沒有恨意,中國人卻對台灣充滿著敵意。對於台灣人來說,一天到晚文攻武嚇的中國,即使不是冤仇人,至少也是歹厝邊,地球之大,上天並未斷咱台灣人之出路,又何必沒志氣、投懷送抱? 誤認二,他質疑,既然中國允許台灣保持自主,為何不結合為一?問題是,台灣的自主不須中國允許,台灣也沒有非要與中國結合的道理。他認為中國允許台灣人選自己的特首,就好像是寬大為懷的中國在向台灣作美人求婚,女孩子婚後可以與父母同住、不用冠夫姓,站在經濟利益的角度,頂多是自尊受損。竟然把中國人的惡霸娶親、覬覦財產,當作是台灣人的投懷送抱,此時的大前研一,儼然已經淪為魔鬼化身的淫媒。 誤認三,如果真如他所言,「民族國家已經走到了盡頭」,那麼,為何國際上運作的基本政治單位依然是國家呢?他說,大英國協下的加拿大、澳洲是獨立國家,沒有甚麼不好,卻要台灣不要去計較自己是不是國家,只要接受Taiwan-kei(台灣形式、台灣社群)就好,名稱並不重要。我們再回頭看大前早先出版的《民族國家的終結》,對於台灣人要追求自己的國家,已經表示相當不以為然,譏諷我們不如去併購太平洋中的小國好了。他一再主張台灣就接受「區域國家」、「地域國家」的身分,他說那不是省、也不是區,而是「自治體」;如果香港也是區域國家,還不是裹著糖衣的「一國兩制」! 誤認四,他把歷史存在的族群等同於當前擁有國家,因此,蒙古、新疆、西藏被算是三個家,明明與事實不符,甚至於是替中國的霸權脫罪。再者,他眼中的中國只有沿海六個經濟區域,完全沒有考量到內部發展不均、以及分配的問題。不過,他自己也承認,中國的鄉下地方就像殖民地一樣,他如何保證,有朝一日,台灣的資金被搾光了,不會被當作另一個用完的保險套丟到垃圾桶,就好像當前的百業凋零的海南島? 惡毒一,他居然說前總統李登輝比較傾向於統一,只是目前先專注於台灣的經濟、文化發展。 惡毒二,他除了把台商當作都是所謂的「外省人」(他的用詞是「當年從大陸來的人」),又惡意挑撥「本省人」只同意「外省人」暫住、反對其久居。 惡毒三,他認為海峽兩岸的緊張是美國造成的,特別是敵視中國的軍售說客,因此鼓勵台灣變成中國的第八軍區,用來和美國對抗。 大前研一看到東莞的台商企業,倒是說出真話,他們「心裡是台灣、政治上是中國」。他說得相當美好,「發現一覺起來,發現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國界消失」。我們擔心的是,在諸如大前之流的推波助瀾之下,台灣人誤信「政經分離」而失去了警戒之心,一夜之間,不用中國人民解放軍登陸,因為萬一台灣表面上還有政治的獨立,實質上卻失去了經濟自主,經濟命脈受制於人而被迫自我繳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