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榮輝
台獨聯盟文宣部主任
「台灣青年」這個名詞在台灣獨立運動史上有其特殊意義。一九六0年二月,日本明治大學講師王育德與東京大學留學生黃昭堂、廖建龍等六人創辦《台灣青年》雙月刊。這本刊物不僅影響日本當地留學生,不少後來留學美國的台灣學生,更主動與其連繫(如張燦鍙)而成為台獨運動的先驅。一九六三年,《台灣青年》的幹部成立「台灣青年會」,後來又改組為「台灣青年獨立聯盟」,這樣一路下來,才有後來「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誕生。因此,「台灣青年」與「台獨運動」實有密不可分的因緣。(見陳銘城著《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
廣播與電視的興起顛覆了傳統紙本的宣傳方式,而一九九0年代電腦網路(internet)的異軍突起,更野心勃勃意圖取代電子媒體,成為主流媒體。電腦網路「無遠弗屆」與「低成本」的特性徹底解放了媒體權力結構,讓一般人或社會運動團體擁有發言權,資訊的製造與散播不再被資本家或國家機器所壟斷。影響所及,電腦網路提昇了開發中國家的人權、民主與自由,更讓獨裁政權寢食難安。
「台灣青年」網站 (http://TOCL.hopto.org) 就是在這樣的思維下產生,一方面想延續台灣獨立建國的精神,另一方面企圖利用低成本與高效率的現代科技發揚台灣主體意識。
「台灣青年」網站成立於二00六年二月廿八日。初期,一如99% 的網站,內容貧乏、門可羅雀,才知道架設一個網站容易,但要吸引人潮卻十分困難。但有誰願意花時間光顧一個「不知名」、「內容乏善可陳」、「美工簡陋」的網站?於是懇求已回台及仍在美國的「台灣學生社」成員幫忙宣傳;另外,再與其它「台灣派」的大站(如台灣海外網)交換連結;內容上,則日以繼夜的蒐集各種有意義或有趣的資料(包括文字、圖片、及影片),並鼓勵網友協助提供;美工上,則請專業人士指導。如此,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經過了一年後,目前在「台灣青年」網站會員約有 700 人,一個月服務一萬七千人次,雖不算多,但在國內外「台灣派」網路族群中已打開了知名度。
成立「台灣青年」網站有三個目的:一、提昇台灣主體意識,追求台灣國家正常化;二、解構(國民)黨(中華民)國體制;三、關懷並促進各種社會運動,如人權、環保、民主自由、司法、教育、媒體等。在運作上,網站除了單方面不斷供應各種有價值的資訊外,更提供「論壇」作為網友間討論與交流的平台,希望經由彼此的理性討論,激發更進步的思維。
「台灣青年」網站不僅止於「虛擬空間」(Virtual Space)的思想傳遞、分享、交流。最近,以「台灣青年」網站的名義,與其它分佈世界各地、俱備各種專長的部落客(blogger)合作,完成一部二二八網路紀念影片,片長雖僅短短四分半鐘(有八種語言版本),卻能經由網路將「二二八慘案」的歷史意義滲透到世界各地。與其他網站的串連,讓「台灣青年」從「虛擬」走向「實體」,集結各方力量,尤其是台灣青年的力量,以最草根的方式默默地改造台灣社會。
如果您能上網,請將「台灣青年」網站 (http://TOCL.hopto.org)加入「我的最愛」,時常造訪並分享您對台灣獨立建國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