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看不見的台海戰爭》

詹文碩
郭乃日著,高手專業出版社,2005。

有些書名令人猜不透書中內容,看完之後才覺得「書不可貌相」,可能僥倖地遇到了一本與自己有緣的好書,偶爾也深深地有上了大當的感覺。另一種書名則清楚地讓讀者知道可以期待的內容,所剩下的不確定因素只餘下能不能滿足這份被勾起的好奇心而已。《看不見的台海戰爭》屬於後者,對於關心台灣且喜愛讀軍事讀物的我來說,這樣的書名成功地引起了我的興趣,可惜內容並未完全滿足當初的期待,或許是我的要求太高了吧!。

全書共分為五個章節,分別是:「看不見的台海戰爭」、「破除台海的戰爭迷霧」、「進佔太空高地──台灣衛星影像情報發展秘辛」、「台灣太空計畫科學面紗下的軍事面貌」及「擎天載具V.S.探空火箭──台灣中程飛彈發展秘辛」。這些章節之間並沒有一定的先後順序,可以分開來看,當成是瞭解台灣近十年來一些一般大眾較不熟悉的軍事計畫,也可以一氣呵成地看完,將其視為對台海這場《看不見的戰爭》的系統性介紹。不過,也許是作者(記者)職業上的關係,所採取的角度較類似報章雜誌上對新聞事件的描述方法,有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也有對事實的鋪陳與分析,因此在未來可能有成為史料的價值,但是戰爭理論部分則較缺乏。

《看不見的台海戰爭》描述的是台海兩岸之間的情報戰之局部情形,主要以訊號情報戰 (SIGINT, Signal Intelligence) 和影像情報戰 (IMINT, Image Intelligence) 為題,最後一章則回到軍事武器之研發。訊號情報戰在和平時期除了要保護我方訊號之外就是對敵方電波之監控與偵察,以竊取可資利用的情報或辨識敵方之軍事部屬,在戰時更增加了干擾及破壞對方訊號的任務。影像情報戰在現代則主要是利用商用與軍事衛星影像瞭解敵方之軍事部屬或者研究戰略地點之地形等。前一陣子,中國發射獵殺衛星之導彈便意在宣示其反制它國影像情報戰之能力。上述兩項情報戰做為整體情報戰之局部,目的皆在於揭開軍事理論家克勞維茨口中的戰爭迷霧,也就是要達到「知己知彼」的境界,進而減低戰場上的不確定因素,以控制風險並增加己方獲勝的機率。至於軍事武器之研發則屬於軍事競賽 (Arm race) 的範疇,企圖直接獲取科技上壓倒性的勝利,或間接的迫使敵方過度投資軍事國防而拖垮其經濟。

事實上,作者對於所提及的領域皆能深入淺出的介紹給讀者,然而將內容與書名做對比卻令讀者不免覺得不足。的確,像《看不見的台海戰爭》這般大的題目,非但是值得寫一篇論文的議題,而且是國家必須正視的戰略要題,畢竟「戰爭」並不是一件小事,而是關係國家存亡、人民性命攸關的課題。不過,作者會如此寫當然是為了迎合讀者的喜好,取一個「響亮」的標題吸引目光。這樣的內容符合一般軍事迷對國家軍事的好奇心卻也反映出台灣一般民眾對於台灣地緣政治戰略地位的不熟悉與漠視。翻開國外的報紙,可以看到對全世界各「潛在火藥庫」的深入報導與分析,我們將赫然發現台海被列為世界「八大熱點」(Hot Spot) 之一,而外國記者對於台海情勢的分析常勝過國內媒體的見解,這不太妙。而大環境之敵我意識不清、媒體之職業道德淪喪與妖言惑眾更轉移了大眾的注意力,身處「看不見的戰場」而毫無危機意識,尤其可怕。

的確《看不見的台海戰爭》存在,而且危險,但是本書內容卻著重於常識性質的傳播工作而沒有達到警惕讀者進而增加人民危機意識與全民心防的重要目的。這種隔靴搔癢的感覺來自於作者描述的其實不是戰爭而是軍事「較勁」,不是「戰爭行為」(Act of war) 而是「備戰行為」( Tactical / Strategic Readiness),這些都是「准戰爭行為」,差別看似不大實際上卻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讀畢此書反而讓人放下心:「原來《看不見的台海戰爭》只是這樣啊!有趣!」。造成這樣的結果相信是作者始料未及的。然則,問題出在哪裡呢?問題出在作者選擇介紹的戰爭領域是在「軍事戰場」上的,而我們和作者自己都知道1967年「一一三空戰」以來台海軍事戰場是一片空白的,是台海兩方都動彈不得,也無意燥動的領域。果真如此,我們是否可以放心地否定《看不見的台海戰爭》的存在?

很可惜並不然,因為「情報戰」並沒有停止,也並不僅止於軍事上的用途。例如觀察家便曾指出在冷戰結束後,許多前KGB及CIA之情報人員皆「轉換跑道」至民間或半民間組織服務。獲取的情報除了軍事方面的只能做為備戰用,其餘有關經濟、政治、外交及科技等領域的情報正每天被運用在真正的現代台海戰場上——經濟。因此,讓我們討論一下「情報戰」的概念。傳統的情報戰著重於保護我方情資並加以利用,同時竊取、變更或破壞敵方之情報,使我方得以做出正確的決定並誤導敵方之決策。作法上依序可分為情報需求定義、情報獲取、情報處理以及情報利用,此四步驟統稱為「情報流程圈」(Intelligence cycle),而越有效率的情報作戰單位越能快速且隱密的完成此流程圈。

情報獲取的方式可分為兩大類:藉由人員實地獲取之情報,HUMINT (Human Intelligence), 及藉由科技獲取之情報,non-HUMINT ,(non-Human Intelligence)。其中,由於本質上和社會大眾接受程度上的不同,HUMINT因其介於法律邊緣,風險極大且只能做不能說,常被有意無意的忽略以致於大家以為情報人員都像007!反倒是non-HUMINT因為風險相對少且高科技較「炫麗奪目」而常被渲染。某些情報單位更曾因為過度依賴、迷信科技而付出慘痛的代價(如CIA對911之束手無策)。而本書作者也是完全略過了整個HUMINT的部分,儘管「它」也許是「看不見的戰爭」中最慘烈的一塊:究竟中國派有多少特務在台灣?台商中是否混有台灣情報人員?間諜?反間諜?對於這些無名的第一線戰士,台海戰爭是他們的日常生活,也是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在進行的任務。

回到理論面,既然「情報戰」的最終目的是正面或負面地改變敵、我之決策,也就是獲取「影響力」,在近年來「情報戰」已經升級為「資訊戰」(Information warfare)、「輿論戰」(Opinion/Mind shaping) 甚至是「知性/知能戰」(Cognitive warfare)也就是將影響力之運用逐步推往人類最基本(上游)的「知的能力」與「判斷能力」。附帶一提,這樣的「轉型」使得過去的「情報戰」走出躲躲藏藏的宿命而在光天化日下合法地進行著滲透人心的工作。我們可以想像對於這些「知性專家」最極致的影響力便是電影「駭客任務」中描寫的駭人景象:人腦直接連結於一虛擬實境程式上,因而從生到死人都活在被控制、創造的幻影中。然而,這只是科幻情節嗎?試想專制國家的「洗腦」、黨國與領袖的造神運動,或者媒體這幾年來有失客觀的疲勞轟炸式報導,最後再想想某些國家是如何試著影響世界各國菁英之養成便能理解知性戰之真實性。

「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真正「看不見的戰爭」並非利用匿蹤科技將飛機、武器藏起來的戰爭,而是天天攤在我們的眼前卻完全地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將敵我意識模糊化、戰場虛擬化、並將傷亡、損失無形化以致於敵人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如溫水中的青蛙般被麻痺、癱瘓的經濟戰爭及知性戰爭。二次大戰後,英國軍事理論家李德哈特告訴世人「癱瘓敵人」的間接策略是多麼地有效,然而孫子兵法中不是早說過「不戰而屈人之兵」及「攻心為上」的道理嗎?身處「看不見的戰場」而不自知就像矇著眼睛過十字路口一般危險。這是拜讀《看不見的台海戰爭》之餘的一些思考路徑之延伸,也是所有住在台灣的民眾應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