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出台灣的音樂──郭芝苑

林秀鄉 整理

2006年獲行政院文化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10屆國家文藝獎的台灣國寶級音樂家郭芝苑,在他的作品中,最為人所知的,可說是後來被改譯為華語版,放入音樂教材中的《紅薔薇》。這首《紅薔薇》原是詹益川所創作的台語詩,郭芝苑為其譜曲,後來被正式編入音樂教材中而流行起來。此外,還有經歌手鳳飛飛演唱而流行起來的國語歌曲《初見的一日》及閩南語歌曲《心內事無人知》,捧紅劉福助的《歹命子》等。但是郭芝苑並不希望大家只記得這些歌曲,他所創作的作品種類多樣,包括歌劇、管絃樂、室內樂、鋼琴曲、電影音樂、日本歌謠、國台語歌曲等等,是台灣近一百年音樂史裡,第一代作曲家中,除江文也之外,作品數量、種類、品質上較為完整的現代作曲家。

郭芝苑出生在1921年日治時代的苗栗縣苑裡鎮,從小受到家裡留聲機傾瀉而出的音樂,及住家附近廟宇酬神時演出的地方戲劇音樂(歌仔戲、正音、亂彈、交加戲、北管、車鼓小戲…等)的薰陶,對音樂產生濃厚興趣。雖然出生在富裕的醫生家庭,卻不顧父親希望他學醫的期待,在舅舅的幫忙勸說下,才得以赴日學習音樂。1941年郭芝苑進入日本東京東洋音樂學校,由於左小指先天向內彎曲,不適合學習演奏,轉而學習作曲。後因父親過世返台,而一度中斷學業。1943年再度赴日,進入日本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作曲科就讀,深受日本現代民族學派伊福部昭、早阪文雄及台灣作曲家江文也的影響,而激發創作漢民族音樂的理念。

郭芝苑在成長求學時期,由於戰爭的因素,無法得到完整的學習,加上戰後台灣物資缺乏、資訊貧乏,可說是文化沙漠。他一生經歷了不同統治體制的台灣,深刻體認到台灣人的悲哀,因此,他自日本歸國後,致力於創作屬於台灣人的音樂,2005年12月由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所首演的《台灣頌》中的歌詞,「自古以來台灣是多難的國度,自由民主解放,前途看光明……子孫在台灣建設新生活,獨立政權,台灣是世界的肯定,追求族群團結,台灣人向前行……」可稍窺視出郭芝苑對台灣的看法及他的台灣意識,也看出他透過音樂,對台灣的肯定。

這首《台灣頌》是1969年郭芝苑自國立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部作曲科結業時,希望利用所學的西樂傳統古典作曲技法寫一首大眾化,且具實用性的管弦樂曲作為回國的紀念禮物,因此採用了英國作曲家艾爾加(Edward Elgar)《威風凜凜進行曲》 (Pomp and Circumstance)的曲式,創作了管弦樂大進行曲《大台北》,而此曲也在2005年加以修改,成為《台灣頌》。

會採用《威風凜凜進行曲》的曲式,是因為郭芝苑很喜歡這首曲子,且這首曲子呈現出活潑、輕快且有鼓舞士氣的感覺。最早,郭芝苑接觸到這首樂曲,是他在日據時代就讀台南長榮中學時 (1935年),當時的校內運動會,學校都會以這首曲子旋律配上運動會的歌詞,來當做運動會的會歌。當時,郭芝苑以為這是一首日本歌,雖然喜歡它優美的旋律卻不知原本的曲名及作者,直到戰後才由LP唱片(未加入合唱的版本)知道,這首曲子就是英國近代作曲家艾爾加的《威風凜凜進行曲》。這首樂曲是典型的進行曲形式(三部形式),前段是輕鬆、勇壯的進行曲,而中間部分的旋律優美而莊嚴。原來的版本,是沒有合唱部分的,後來在1902年愛德華七世(Edward)戴冠式時,亞歷山德拉女王(Alexandrs)命令加上女中音獨唱及大合唱。現在這首優美、莊嚴而時常加上合唱的旋律,已經變成英國的第二國歌。

郭芝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英國交響樂團演奏艾爾加所寫的《威風凜凜進行曲》,演奏到中段時,觀眾起立跟著旋律齊唱,使他深受感動。長年來,郭芝苑不斷的在創作屬於台灣人的音樂,他所追求的,想必也是期待能創作出一首能讓台灣人齊聲合唱、使台灣人感動,又能代表台灣的音樂。

雖然郭芝苑並不贊成音樂家為政治服務,但他認為國家要強盛,不可以沒有文化根底,而音樂是文化中的一環,身為音樂家的他,決心要用音樂創作紀錄當下的社會現狀,畢竟現在台灣的國家意識太薄弱,透過音樂的流傳與傳播,可使大家知道台灣的美好與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