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飛彈、太空垃圾與國防隱憂

太空人
中國在今年一月十一日執行了一項太空試驗,發射一枚由開拓者二號(KT-2)發展而成的衛星殺手飛彈,到達800公里高度,以攻擊武器摧毀了其已除役的一枚氣象衛星風雲一號(FY-1C)。此舉,已招來包括美國、日本等多國的抗議。國際的抗議與擔憂,一則是擔心被摧毀衛星的碎片可能威脅各國已部署的衛星及建造中的太空站,而且中國此舉也將牽動太空中的競武,破壞太空和平用途的美景。這事件對台灣的太空投資,也是一項重大的威脅及造成切身的隱憂。試想我們目前正在服役的衛星,只要不幸撞上一片碎片,數十億元的投資,極可能即刻付之一炬。甚至,一旦台海發生戰端,中國首先必定會使用這種飛彈對付我們的衛星,直接衝擊我國的國防與國安。

中國到底用何種技術來達成這項太空試驗?除開拓者二號火箭的基本必要入軌能量外,以不同的技術層級來劃分,有兩種可能的終端導引方法。首先,由於風雲一號衛星是中國所有,他們可以很簡單地利用衛星上的通訊訊號,引導飛彈飛近衛星。此外,較成熟而困難的方法是由飛彈上自備的搜尋及鎖定儀器,如利用陣列天線(Phased Array)雷達,自動導引來接近及擊中衛星。這第二種成熟的技術,是先進國家所擔心的部分。然而,各國應該真正擔憂的,是去年美國國防部報導中國極可能已嘗試利用高能雷射來攻擊美國的軍事衛星。此說若屬實,必定會對飛過中國上空的衛星造成極大的威脅,尤其是軍事衛星。如此一來,匿蹤的設計可能會變成將來軍事衛星的重要需求之一。

我國應該如何因應這種來自中國的太空威脅?首先,為了國防、國安及國土規劃的需求,太空的投資還是必定要走的路,而為了有效維護國家的資產,以下兩個面向的整合是最好的因應解決之道。第一,要極力投資於發射載具的發展,第二,要發展低成本又速成的微衛星。很顯然的,發射載具科技能力的建立是達到自主部署衛星及能掌握衛星軌道資訊機密的必要關鍵。而微衛星的發展是當前世界太空科技界的新趨勢,強調輕巧又低價,使發展時程可大大縮短,且可達一定的觀測精密度。由經濟因素來考量,發展低價、可速成又小面積的微衛星,自然是避免其遭受敵人以昂貴的火箭來攻擊,或被高能雷射鎖定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