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成前立法委員
前言 亞太區域安全與全球戰略平衡
從北極海經過堪察加半島、日本群島、台灣、菲律賓、印尼一直到澳大利亞的西太平洋第一島鏈,在戰略上同時是海權國家圍堵防線和陸權國家前進基地,因此有戰略專家以「雙刃劍」形容此一特徵。在此區域內,朝鮮半島以及台灣海峽的軍事對峙,均被視為足以影響全球安定的重大因素,而最近在印尼及菲律賓發生的恐怖攻擊事件,更增加影響此地安定的新變數,需要美國與區域內有能力的國家,積極加以管理以避免爆發難以收拾的危機。防止戰爭爆發與遏止恐怖活動蔓延,是亞太國家廿一世紀的安全挑戰,台灣與日本是區域內相對有能力管理危機的兩個主要國家,所以應該以維持全球戰略平衡的視野,思考本身的弁遄A積極作採取適當的措施。
壹、亞太區域安全中台灣與日本的角色 一、中國武力威脅提高 前蘇聯瓦解和亞洲金融危機發生,讓中國自認已經是政治、經濟大國,國家安全戰略從防禦性轉向為侵略性向外擴張性安全戰略,積極朝向海洋發展,近幾年中國介入朝鮮半島安全,以及東帝汶維和問題等亞太區域安全事務,不難理解中國想藉著成為區域強權的機會,爭取改善自身安全環境、支撐長期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
併吞台灣突破美國圍堵是中國積極從事軍事現代化的動力,北京當局軍事現代化的目標有二,一是建構足以迫使台灣接受北京統一條件的能力,二是同時也足以嚇阻、阻止與打擊支援台灣包括日本、美國在內的外國武力。 中國在台海對岸佈置近四百五十枚的短程彈道飛彈(SRBMs),並且逐年增加五十枚左右,導彈的準確性與殺傷力也不斷提昇。解放軍也正在發展各式足以攻擊日本沖繩島的CSS6型飛彈,而且持續向前蘇聯國家(尤其是俄羅斯)採購武器,中國計劃在未來幾年之內,向俄國大量採購武器系統與引進技術,其中包括先進的蘇愷30MKK戰鬥機,現代空防系統SA-10/20與SA-15地對空飛彈,Kilo級靜音潛艇與Sovremennyy(現代)級驅逐艦,這類的軍售有可能包括精準的空對地武器,BVR空對空飛彈以及尖端的反潛艦飛彈。俄國對中國軍售與技術支援加速北京的軍事現代化,對解放軍使用武力的能力有重要的影響,直接將亞太各國置於其武力威脅範圍內。
二、日本的戰略角色-從「防衛固守」走向「積極參與」的戰略轉變
日本戰略從以往對抗蘇聯的擴張的「防衛固守」,到一九九七年九月,「美日安保條約」增訂因應「週邊事態」的新指針,對中國採取「圍交」(Congagement)策略走向「積極參與」的架構。「美日安保」體制新指針在「週邊事態法」中,強調「對日本週邊地域的安定與和平產生重大影響的事態」包括:(1)日本週邊地域發生武力爭端的情形;(2)在同一地域可能發生武力糾紛的迫切情形;(3)一國的內戰發展成為國際問題時;(4)某國的行動,成為聯合國經濟制裁對象情形;置之不理可能造成對日本武力攻擊之事態,亦即會對日本的和平安定帶來重大影響。這些要件對台海的安定與否,具有相當重大的影響。日本自衛隊任務透過美日安保條約與新指針架構,將以提供美軍戰線後方及後勤的支援協助進行,以對付「對日本的安保造成嚴重問題」的「周邊事態」。
日本擁有世界第三強大海軍,實力僅次於美國與俄羅斯,遠遠超過中國,是亞太區域內最足以對抗中國的力量。在去年美國發生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美國要求日本扮演維護區域安全更為積極的角色。受到美國壓力與鼓勵,日本通過「反恐怖特別措施法(簡稱「派兵法」),為日本派兵執行海外軍事任務提供法源依據,日本將在亞太區域安全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針對中國日益增長的武力威脅,2000年日本國防白皮書,明白表達關切,指出:一、中國的中程飛彈可以射到日本領土的任何一部份;二、中國的海軍艦艇在日本的附近出沒;三、詳細說明中國國防開支逐年增加的情形,每年達到百分之十。因此,日本防衛廳提出五(2001-2005)中期防衛整備計畫,其中包括增編空中加油機與直昇機搭載護衛艦,其實十分接近輕型航空母艦的計畫,規劃以可搭載二十架戰鬥直昇機、反潛直昇機或垂直起降戰鬥機的輕型航艦為主。其次,空中加油機可以增加戰鬥機的續航距離,在一九九八年北韓飛彈試射事件之後,日本某些國會領袖認為如果在遭受飛彈攻擊之後,能夠儘速摧毀飛彈基地,或是要針對北韓飛彈基地進行預防性自衛,亦即在可能遭受立即明顯飛彈攻擊之前先對飛彈基地進行自衛性攻擊,則就必須要有空中加油機,才能使得日本自衛隊戰鬥機的續航距離達到攻擊北韓飛彈基地的距離。
三、台灣的戰略角色──成為亞太區域的「可靠戰力」 直接受中國威脅的台灣,為強化自身的防衛與嚇阻能力,必須訂立一涵賒x事、政治、意識型態及經濟領域的全方位國家安全策略。在軍事方面,台灣必須持續進行軍事現代化,尤其要加強反潛、制海、制空與反飛彈能力。台灣的國防計劃必須脫離大陸軍思想的控制,改採海島防禦策略,更重視海、空防衛力量。
此外,由於台灣民主化,台灣也必須增加國防政策與決策過程的透明化,接受外界的檢視與辯論。一個健全的防衛規劃必須減少國防政策過程的政治化,檢討老舊過時的國防觀念,袪除軍種間的主觀成見並加強決策的一致性與統合性。過去台灣軍方過分重視各個軍種購買新式武器硬體,卻往往忽略人員訓練、後勤以及對現有裝備的保養維護。
多數分析家認為,如果解放軍未來對台動武,其最有可能採取的方式是發動奇襲,對台發射數百枚飛彈,密集攻擊台灣的軍事指揮中心、機場、港口、發電廠與通訊中心。台灣沒有其他選擇,必須加強反飛彈的能力以確保國家的指揮、管制、通訊、電腦及情報的設施及人口集中的都會地區。
台灣公開的國防策略為「有效赫阻,防衛固守」,但因外來及內部因素,台灣沒有嚇阻能力,如果有,也很有限。自從一九七○年代開始,美國選擇只提供台灣防禦性武器,不鼓勵台灣發展「攻擊性武器」。例如,一九八○年代,因美國施壓,台灣終止「天馬」中程飛彈的研發計劃,天馬飛彈射程600公里,能夠打到中國大陸目標。台灣內部也有人怕刺激中國,政府因而不支持對「攻擊性武器」的研發。
中國持續部署飛彈對準台灣,嚴重威脅台灣安全,由於情勢變遷,立法院及軍方內部有不少人主張發展足以信賴的嚇阻能力,來對抗中國的軍事威脅。支持「嚇阻」策略的人,認為TMD(不管是定義為戰區飛彈防禦或台灣飛彈防禦)成本過高,排擠其他武器系統的採購,但仍不能有效防衛中國的飛彈攻擊,因為未來中國的飛彈將更快、更準確,殺傷力更大。他們的建議是:攻擊才是最好的防禦,台灣必須擁有還擊與報復對方軍事攻擊的能力。 釵h專家都認定巡弋飛彈為最佳嚇阻型武器,因為必較便宜,台灣有足夠技術可設計與生產。巡弋飛彈的優勢包括高準確度,射程廣闊,海、路、空發射台,可低飛,難被發現與攔截。以台灣的技術與資源,未來幾年台灣能發展與生產數百顆巡弋飛彈,足以摧毀華東、華南指揮、管制、通信、電子系統。專家們認為台灣的嚇阻能力,有助於台灣海峽的軍事平衡,促進安全與穩定。
加強資訊戰(IW)能力;台灣應好好利用它很發達的電子與資訊工業,建立寬廣資訊戰能力。台灣必須準備打防衛性資訊戰,因中國已認真發展與改善多樣化的資訊戰術;台灣也應整合與利用企業界先進的電子資訊科技以發展攻擊性資訊戰的能力。假如台灣有能力透過電腦病毒或者其他資訊戰術癱瘓解放軍的指、控、通、情系統,打亂中國商業與銀行資訊網絡,那麼中國領導人將不敢輕啟戰端,對台發動軍事攻擊。
台灣也能夠透過改善危機處理的協調與訓練,和被動防禦措施提高本身的安全。建立能抗炸的指揮、管制、通信、情報設施與飛機場,可有效抵禦對方突擊,有助於加強防衛能力,增加台灣因應中國對台動武的信心。 台海的和平與安全不能只依賴軍力的平衡,也有賴於外交、政治、經濟力量及社會的安定,與區域及全球的安全環境。台灣民主化成本P政權和平轉移贏得國際稱讚,與中國壓制自由與人權的獨裁共產主義政權形成強烈對比;台灣認真在國內外促進自由與人權也是台灣很可貴的國際資產。
貳、如何加強台、日、美戰略對話與安全合作
一、美國如何因應中國擴武 面對中國軍力發展與威脅提升,二○○一年九月卅日美國國防部公佈的「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2001, QDR)指出亞洲地區可能出現一個「具有可觀資源的軍事競爭對手」。這個所謂的競爭對手,指的正是中國。布希總統在今年九月二十日所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綱領,強調美國在冷戰後已經掌握強大的經濟、軍事力量,不允釣銗L強權迎頭趕上美國,挑戰美國,如果中國的領導人想極力軍事現代化來挑戰美國超強地位,美國將會有對抗的政策。
對於中國一再強調不放棄以武力犯台,並在台海對岸佈置近四百五十枚的短程彈道飛彈的事實,美國總統布希在二○○一年四月表達「將竭盡所能協助台灣自衛」的承諾,及二○○二年二月在日本國會表示美國會「謹記對台灣人民的承諾與義務」,斷然的加以警告和駁斥。
二、美國戰略新思維:美日台加強防衛合作 美國軍事戰略從冷戰的「主要戰區戰爭」(Major Theater Wars, MTWs)構想走向「以兩個特殊地區為主要目標」的國防計畫,正視中國威脅極提升,並調整美國在東亞地區前進部署及加強盟邦軍力。
1. 正視中國的威脅
二○○一年QDR檢討如何因應中國的威脅與其他國防課題。不同於四年前(一九九七年)的報告,二○○一年的QDR特別強調中國軍力的提昇與對於亞太地區的威脅。作為布希政府的防衛策略,二○○一年的國防總檢討報告書中描繪出數點重要因應措施:
(1) QDR特別強調美國的前進佈署軍事力量,並強調這個力量「稍加支援即能夠迅速擊敗對手的軍事與政治目的」。新策略淡化朝鮮半島的重要性,對美國在東亞地區,因朝鮮半島情勢緩和而裁撤軍力,已不再是議題,因為美國的新亞洲焦點比南北韓問題更為寬廣。為了在亞洲擁有可靠的攻擊武力以因應全方位的任何緊急情勢(包括中國對台動武),美國國防部已在關島佈署數打空射的巡弋飛彈,並調兩個攻擊潛艇艦隊前往關島駐防。
(2) 與盟友保持密切的合作關係,美國並向這些國家保證其「堅定不變的目標及落實其安全承諾的能力」。QDR突顯了美國在東北亞(日本與韓國)與東亞沿海地區(涵誘擖賓n部、台灣、菲律賓、印尼、澳洲、南海及印尼國際海峽)的重要利益,尋求與這些盟友促進安全合作關係,創造「有利的東亞地區的軍事平衡」,「以嚇阻及打敗企圖使用奇襲、及不對稱戰術的對手」。儘管QDR並未點名中國為美國的敵人,但無疑的是美國的防衛計劃乃是為了防堵中國,因為解放軍所強調的就是奇襲、欺敵與不對稱戰爭,在二○○二年美國國防部報告中則是明確指出解放軍堅持使用這些戰術。
(3) 準備因應亞洲各種緊急情勢。除了嚇阻朝鮮半島的衝突,美國國防專家強調加強在台灣海峽嚇阻力量,因應中國日漸擴張的巡弋與導彈武力及龐大的潛艇部隊。因此QDR主張美國必須在東亞增加航空母艦,在東亞地區增加戰機緊急駐防,前進佈署三或四艘戰艦,如此才能強化反潛與空防能力,以及加強美軍巡弋飛彈和其他攻擊行動。
2. 強化日本與台灣「可靠的戰鬥」軍力,提升台日美軍事合作
為了在東亞擁有「可靠的戰鬥」軍力,美國除了必須和日本維持堅強的同盟關係外,也必須增強台灣的軍力。台灣的地緣政治位置,控制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日本通往東南亞及中東最重要的海上生命線–影響日本與美國重要的國家利益。因此美日安保新防衛指針,涵誑x海的突發狀況,因為台海和平不只是台灣所關注問題,也是亞洲和國際共同關心的問題。一九九六年美國迅速派遣第七艦隊到台灣海域,回應中國的軍事挑釁,就是明證。
台美間的安全合作關係日益提升,二○○一年四月布希政府批准對台大宗軍售,包括四艘紀德艦、八艘柴油潛艇、十二架PC3反潛機與其他增進國軍嚇阻能力,包括海空防衛、反潛能力的武器裝備。此外,五角大廈在過去兩年間,也派遣數批專家到台灣與國防部進行諮詢,向台灣軍方建議如何矯正國軍的缺失與增進國軍攻擊能力。
過去幾年來,台日美有分享情報及交換敏感資訊的合作關係,未來這種關係須提升到高層次的戰略對話,共同對地區的威脅評估,探討區域內的目前與未來可能的政治、軍事與經濟情勢的發展與因應之道。台灣與美國之間官方的戰略對話管道尤須必須儘快建立,以期掌握區域戰略情勢,因應可能發生的地區衝突,而採取預防行動。二○○二年三月,台灣國防部長湯耀明與美國國防部副部長Paul Wolfowitz會談,對台美間的軍事關係是一大突破,加強雙方高層的接觸與對話,可以強化美台軍方的相互了解,建立互信與更緊密的合作關係。
如何提昇東亞的和平與安全,是台、美、中三邊關係發展的主軸;美國國務卿鮑爾數次提醒北京領導人,中國如何對待台灣將影響到美中關係。未了避免中國從事軍事冒險,美國應該勸導中國撤除在台灣對岸所部署的飛彈。 十月五日美國國務院亞 太助卿Kelly到北韓首都平壤訪問,帶回來令外界震驚的負面消息,就是北韓秘密發展核武。依據一九九四年柯林頓政府與北韓所訂的協定,北韓承諾停止發展核子武器,以交換美國、南韓與日本提供兩個輕水核子發電廠,可是北韓一開始就違背這個協定—一方面接受援助,另一方面同時秘密地進行核武研發。美國政府早得到情報,Kelly到了平壤向北韓舉證質問,北韓官員面對證據,據實承認,震撼了美國、南韓、日本及其他國家。
今年年初,布希總統指責北韓與伊拉克及伊朗是「邪惡軸心」國家,支持恐怖活動,並且擁有或製造生物、化學或核武等具有大眾殺傷性武器(WMD)。此時此刻,美國正準備對伊拉克動武,因為美國聲稱伊拉克擁有WMD,並可能提供給恐怖份子,危害美國與其盟友,可是華府沒有提出證據,證明伊拉克的確擁有核子武器。儘管北韓明目張膽承認進行製造核武,根據美方的情報,北韓可能已擁有一至二顆核彈,中國方面則認為北韓已經擁有四、五顆核彈,但是美國並未大張旗鼓主張對北韓動武,布希政府用的是外交,聯合日本,南韓,中國及其他國家,藉外交與經濟壓力,迫使北韓停止核武研究與製造,並且銷毀其核子武器。
可是這種策略真正有效嗎?北韓可能盤算, 美國、日本與南韓皆不願看到戰火摧毀南韓,特別是漢城,因此有恃無恐,毫無忌憚承認秘密研發核子武器,並利用承認這個事實作為敲詐籌碼,要求美國、日本與南韓提供更多經濟援助。北韓經濟情勢每況愈下,平壤企圖利用承認發展核武,進行核武敲詐,以取得更多政治和經濟好處。北韓未獲得經援與外交正常化承諾以前,是否肯取消其核武計畫?
日本首相小泉九月十七日訪問平壤,帶來日本與平壤之間相當程度的和解;也重新提高小泉在日本國內的聲譽,因此日本不希望美國採取軍事行動。但小泉政府已明告平壤,在北韓承諾停止研發核武以前,日本不擬與其完成關係正常化,也不提供經濟援助。
韓國各界對金大中總統的「陽光」政策早有不少批評,而目前韓國總統選舉已進入高潮,尤其是最大在野黨(大國黨)的總統候選人李會昌更是振振有詞地攻擊金大中的「陽光」政策,說金大中一味討好北韓,對北韓作毫無原則的讓步,讓北韓對南韓幾乎予取予求,結果並沒有給南韓帶來真正的和解與和平。
參、台、日、美戰略對話的展望
國際上戰略專家已經體認到,「台灣在東亞地域上的重要性與時俱增」,因此在談論東亞地域的安全問題時,「缺乏台灣是行不通的」,「中國已經逐漸理解到台灣與中國之間互相依存的事實」。美國和日本都必須明白,台灣民主的成央A不但與中國壓制自由與人權的獨裁共產主義政權形成強烈對比;繼續讓台灣在國際上促進自由與人權,是台灣可貴的國際資產,可以抑制中國暴力激進的輿論,增加區域安全。
民進黨一九九九年黨大會上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指出「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其主權領域僅及於台澎金馬與附屬島嶼,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過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二○○○年三月,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繼承中華民國政權,陳水扁總統在二○○○年五月廿日就職典禮上的演講並承諾,在中國不對台動武的前提下,他的政府將不會宣佈獨立。美國和日本應該接受與支持這個政治現實,而不該稱呼應北京的「一中原則」,企圖否定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的事實。
為了維持亞太地區安定的秩序,台灣、日本、美國有必要建立區域的戰略對話機制,避免因領導人誤判而引發戰爭。這些作為有一、在國際反恐事務上積極參與國際安全行動。二、建立台日美東亞安全合作機制,定期舉行三方的官方戰略對話,在政治上與經濟上加強交流。三、盡速簽訂台日及台美的自由貿易協定,避免台灣與日本被中國經濟磁吸效應影響而致產業空洞化。四、在對非民主國家的態度上,台日美三國也應採取一致的外交政策。
台灣和日本不但扼守從印度洋通往太平洋攸關中國經濟發展的海洋命脈,也是美國圍堵中國得第一島鏈,兩國基於客觀需要應建立堅強的戰略同盟,共同共榮,瞼X堂堂陣勢讓中國知所節制,不敢軍事冒進轉而致力其國內民主人權改革,亞太地區才能獲得長期的和平與安定。
(作者是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召集委員,台灣政經戰略研究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及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政治學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