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台軍事串連 已不掩飾

施正鋒/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外電報導,美國將與日本共同宣布台海安全是兩國的「共同戰略目標」,這將是繼一九九七年「美日安保條約新指針」出爐、隱約使用「日本周邊有事」來涵蓋\台海安危以來,首度公開將台灣的安全加以國際化。

其實,美日兩國對於中國近年作為超強所進行的藍海政策,一直苦無對策。特別是在去年底,中國核子動力潛艇侵入日本領海一事曝光,讓美國驚覺到中國擴張海權的企圖心,已經在試探美國防衛太平洋島鏈的決心,一時加速原本已經在進行的防衛指針調整,而「台海有事」的想定,可以說是在日本的要求之下,華府正式要將台灣納入美國在東亞建構的防衛體系。

作為台灣的前殖民者而言,戰後的日本對於台灣一直是採取視若無睹的姿態,並未有任何歷史和解的嘗試。相對之下,台灣人由於對於國民黨政權的嫌惡,多少對於戰前的半個世紀作浪漫式的選擇性記憶,甚至是帶有一些不健康的單相思,又彷彿為失去了被養父肯定的機會而惋惜。

自從一九五○年代以來,以美國為馬首是瞻的美日韓軍事共同體,即使不說穿,當然是以中國為最大的假想敵。近年來,儘管美國為了壓制小流氓一般的北韓,不得不與崛起中的中國虛與委蛇。同樣地,日本急欲擺\脫對於中國的戰爭包袱,對於中國的頤指氣使,也只能忍氣吞聲。

不過,由於中國在一九九五、九六年的台海飛彈危機中肆無忌憚,讓美國與日本猛然一醒,不能坐視中國突破兩國攜手捍衛的西太平洋防線,因而有次年的防衛新指針;這樣的軍事同盟安排,即便不是刻意要圍堵中國,至少也要維持起碼的東北亞軍事均勢。

在這樣的脈絡之下,儘管台灣不再被視為不沉的航空母艦,卻能夠在透過「台灣關係法」的防衛承諾,重新取得與日本的準軍事同盟定位。因此,作為美國第七艦隊右翼的日本海軍自衛隊,退役將領不再避諱中國而絡繹於途訪台,顯現出台日之間的關係,已經超越單純的軍事交流程度。當陳水扁總統爆料台灣提供中國潛艇情資給日本,證實美日台三國的軍事串連已不用加以掩飾。

相較於民主黨的柯林頓採取交往中國、疏遠日本的策略,共和黨的布希則對於中國戒慎小心、回頭顧盼日本。疲於奔命的美國國務院,當然不願意台灣在這個節骨眼成為另一個焦點;相對之下,五角大廈必須為美國的國家安全未雨綢繆,太平洋司令自然舉足輕重。據聞,新上任的國務卿賴斯將與國防部長倫斯斐共同會晤日本外相、以及防衛廳長官,再度證明美國知日派凌駕親中派的傾向。

儘管台灣的軍事價值因此水漲船高,然而,距美日要為台灣的主權而與中國對峙仍有一段距離。即使美國與日本同意派遣人道干預部隊捍衛台灣,如果台灣人不願意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堅持防衛性的國防,任人宰割的南越殷鑒不遠。

* 《聯合報》2005/2/19。



收錄

從台灣關係法三十週年看台、美、中關係 ─ 葉望輝演講及Q & A內容 ─

整理 值逢「台灣關係法」制訂三十週年,本協會特別邀請前美國副總統(錢尼)辦公室亞洲安全顧問葉望輝(Stephen J. Yates)來台,於3月16日下午在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演講會,講述台灣關係法對台灣安全之重要性,以及未來台灣應努力之方向。葉望輝曾任美國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資深政策分析師及前美國副總統之安全顧問,專精亞洲事務,長期關心台灣安全,見解精闢,演講內容精彩,故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 編者 ─   葉望輝演講內容 台灣關係法制訂三十年以來,涉及美、中、台之間長久以來的外交關係、安全關係以及經濟關係。從1979年來看,誰能預料美國、台灣、中國在這三十年來會有這麼大的變化。當時美國認為中國的經濟成長會帶來政治上的開放,但是1989年天安門事件,使人有特別大的失望,一直到現在,中國共產黨的本質完全沒有改變,他們組織的目的依然存在。他們的目的不是要幫助台灣的人民,也不是要幫助美國的人民,而是要佔領你的土地、佔領你的靈魂,不讓你有思想,不讓你有愛。 過去這段期間,中國的經濟成長是令人驚訝的。但是過去的快速成長,到了今年也許要改變了,從去年第四季到現在為止的經濟成長率是零。 我們必須謙卑承認,我們對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真實情況(reality)並不十分了解,中國的不穩定是一個reality。在這段期間,台灣也從威權統治走向民主,而且在1980年代,沒有人可以預想到台灣與中國之間的經貿關係會有如此大的突破,現在兩岸的經貿關係是非常豐富,或許是太豐富了。台灣與中國之間在經貿關係上的互賴程度,是當初制訂台灣關係法時料想不到的。但是在雙方經貿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台灣認同(identity)的問題,也就是雙方經貿發展與台灣認同這兩個趨勢同時成長,這是很奇怪的發展。 在制訂台灣關係法的時候,台灣是美國非常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國幾乎不是美國的貿易夥伴,今天卻很不一樣。從冷戰時期到如今全球性經濟衰退的改變,中國所謂的和平演變,實際上只有經濟發展,完全沒有政治開放。在這段期間,台灣雖然走自己的路,但和中國之間有很密切的關係,除了經濟之外,台灣與中國也有其他的關係,這些是我們在1979年的時候完全沒有考慮到。 台灣今天比1979年時的台灣認同更強,這是好的發展,但是台灣今天也很脆弱,雖然有民主化,但民主是一個過程,並不是目的地,不是終點。民主的過程需要維護(maintain),有如花園需要時時除草,台灣的民主化仍需進步。 當時制訂台灣關係法的動機,乃是在冷戰時期中,美國必須和中國建立一種戰略關係,這當中並沒有談到人權、經濟關係、恐怖分子。這個東西很清楚,當時的外交專家(如季辛吉)創造出「一個中國政策」的架構,這是很強的政策架構,但是這個政策架構在冷戰結束後仍然存在,雖然當時的情境與現在的實際狀況(reality)完全沒有關係了,但是這個政策仍然繼續下去。 當初美國國會在制定台灣關係法時的提案有三大使命:一、嚇阻中國對台灣的侵略;二、推動經濟自由,參加全球的經濟發展;三、台灣人民的人權是美國的重要利益。在2000年之前的1980和1990年代,台灣關係法都發揮很好的作用,但是在2000年之後的十年卻有非常重大的轉變。 在嚇阻中國對台灣的侵略能力這方面,海峽的軍事情勢已經失衡,美國嚇阻中國侵略的能力愈來愈弱,而且美國也愈來愈不願意考慮要如何嚇阻中國,中國人也很了解這一點。美國在2001年提出歷史性最大的對台軍售案(三大軍售案),美國願意賣那麼多武器給台灣,沒想到台灣竟然不要,雖然這不是所有台灣人的意思,但是當初我們沒有考慮到,台灣的民主化會帶來安全關係的障礙,反對黨也許能夠阻止台美安全關係,這是1979年制訂台灣關係法時沒有人考慮的狀況,這是今天(困境)很重要的因素。 在推動經濟自由化和經濟發展這方面,從2000年到現在,台灣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又變了。在1990年代,台灣有很多公司開始把工廠遷到中國大陸,並減少在台灣雇用工人,這對台灣的經濟影響頗大。最近十年,大部份的台商企業認為在中國大陸有利可圖,所以不斷的繼續投資中國,但是我懷疑在2009年之後,這會是一個不斷的現象嗎?中國如果開始有經濟衰退,如果中國的領導人利用愛國主義來保護自己,在中國的台商會很安全嗎?台商企業能夠繼續有很好的利潤嗎?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如果你有錢,政府會向你伸手要錢,我認為台商在今年或明年可能會面臨這種挑戰。所以在經濟關係這方面,應當認真思考因應的戰略,台灣關係法當初也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 至於有關台灣人民的人權這方面,大部份的美國人認為,台灣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進步和成功,台灣的民主發展及法治已經大功告成了,美國人不需要再操心了。但是我認為,台灣的法律制度並不符合台灣人民所想像的民主國家,仍然需要改革,這是1979年所沒有考慮到的挑戰。一個民主以後的台灣,還需要改善她的憲法,還需要改善司法調查程序對人權的侵害,大家必須正視目前台灣人權逐漸衰退(erosion)的問題。 對於上述台灣關係法三個重要的目標,台灣關係法在起初二十年的經驗,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最近十年卻面臨很大的挑戰,未來我們要共同考慮如何來面對這些挑戰。   Q&A內容 張旭成提問:你說台海的軍事情勢已經失衡,美國政府是否注意到這種失衡現象,而中國的力量不只對台灣的影響力增加,而中國的軍事力量愈來愈強大,甚至威脅到美國。台灣關係法規定,不只要提供足夠保護台灣的力量,也規定美國要有足夠的軍事力量來維護整個東亞的和平。中國的軍力愈來愈強大,甚至威脅到美國,也影響到美國來防衛台灣的勢力,美國政府在未來是否可能提出新的作法?而台灣關係法乃是由美國國會通過的法律,如果美國的行政部門不正視這種情勢,美國國會是否可能提醒行政部門改變作法? 葉望輝回答:美國的元首很了解台海的軍事已經失去平衡了,他們的反應可能有兩種:第一種反應是,既然台海的軍事情勢已經失去平衡,考慮到在目前無法嚇阻中國的情況下,為了避免失敗而喪失盟友的信賴,他們的反應可能會選擇逃避,不要讓任何的衝突演變成軍事衝突,所以會要求台灣保持安靜,不要讓中國有藉口和台灣發生衝突,或是中國和美國發生與台灣有關的衝突。第二種反應是,有些人認為目前的條件不好,想尋求一個新的戰略,看清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新能力,這些新能力包括嚇阻台灣或是嚇阻美國幫助台灣的能力,以及涉及其他層面的能力。比如說,解放軍的潛艇不只接近台灣,也突然出現在日本海域,這與嚇阻台灣有何關係?解放軍的現代化,不只是對台灣的政治構成挑戰,也影響到美國海上的很多利益。另外還有中國把導彈出售給其他國家的武器擴散問題,最後這些武器還會傷害到美國軍人的生命,但是我們的外交專家卻不把責任歸咎中國,這個概念有問題。我們的領導人逐漸發覺到,我們對中國的全球角色不夠了解,而且這「負責任的國家」(responsible statehood)的概念,北京對「負責任」的定義和我們的不一樣。 海峽不平衡是一個大問題,如何嚇阻解放軍,並非只有出售武器給台灣的問題,美國自己也應該擁有足夠嚇阻中國的能力。台灣關係法提到台灣是亞太地區非常重要的利益,但是目前我們的領導人或許認為台灣沒有那麼重要了。如果中國有足夠的能力佔領台灣,而且能夠派遣他們新的軍事裝備,讓日本、韓國、印尼、印度了解到中國可以接觸到你,這就不只是台灣的問題,這是亞太安全更大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歐巴馬總統還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他目前百分之百的時間在考慮如何離開伊拉克,如何與伊朗的領導人談好關係,如何把握美國國內經濟的軌跡,沒有花五分鐘的時間考慮如何分析目前所面臨中國的挑戰。所以回到這個問題點,國會應當發揮他們的能力,提醒行政部門在各方面有國家安全的挑戰,現在中國不僅是經濟上的挑戰而已,也是安全上的挑戰。歐巴馬總統希望能夠省錢,如果美國利用軍隊來省錢的話,解放軍就會更高興了。目前美國國內有很多困難的選擇,希望國會能夠像1979年一樣,提醒行政部門來保護這些非常重要的利益。   張旭成提問:台灣關係法著重在中國對台灣的武力威脅,但是現在中國不再強調武力威脅,而是用和平的方式。因為北京看到台灣領導人似乎願意向中國大陸傾斜,幾乎是要投降。甚至美國新上任的歐巴馬政府官員也認為,目前台海關係的緊張局勢降低了,這樣很好。如果有一天,台灣和中國簽訂和平協定,幾乎要把台灣賣掉,犧牲台灣的自由民主,則美國會有什麼想法? 葉望輝回答:這是我們在1979年制訂台灣關係法時沒有考慮到的情況。當時兩岸都是一黨制,如果雙方有什麼協定,那就是國民黨和共產黨談判的結果。那時候台灣並不是民主國家,很多美國人也不願意說台灣是一個國家。 在民主制度之下,如果台灣與中國有任何協定,這是政府跟政府之間的談判嗎?如果是政府跟政府簽的協定,立法院的角色是什麼?更不用講台灣人民的角色是什麼。大部分的美國人認為,台灣的民主化在90年代已經完成了,如果沒有台灣人民的多數支持,任何總統或政黨不可能去和中國大陸達成任何協定,這是很合理的想法。現在台灣有些人很擔心,一個經由民主選上的總統或是他的政黨,能夠和共產黨簽訂協定,而這個協定的內涵沒有受到立法院或人民的分析甚至支持。在民主制度之下,應該有什麼過程讓人民了解,然後支持這樣的一個協定,這是政府的責任,人民或代表則應當鼓勵或要求政治領導人採取新的措施,來對應這個協定的過程和內容。在美國的話,總統可以去談判,但是談判的結果必須送參議院審查、開公聽會,如果遭到法定人數的反對,這個協定就不能通過。台灣的立法院是否需要這種程序?雖然國民黨在立法院是多數黨,但是如果立法院有聽證會針對協定內容進行分析,台灣人民會更了解自己的利益所在,他們比較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許能夠影響政府的做法,我認為台灣的民主制度在這方面需要改善。至於美國會有什麼反應,美國第一個反應絕對不會說台灣的立法院應當要有聽證會,第一個反應會表示遺憾,對美國而言,這個問題很頭痛,我不要這個麻煩,這不是很sophisticate(世故)的說法,但卻是很實在的反應。我們不要考慮到這種情況,而中國大陸也很了解我們的感覺,所以他們有機會推動自己的利益。 武器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近幾年我們很多重要的參議員認為,台灣不願意保護自己,我們為什麼要保護台灣?台灣關係法談到美國要嚇阻中國,要嚇阻他什麼?台灣不要保護自己,不需要對中國使用武器,當中國侵略台灣時,如果台灣不使用武器,我們怎麼嚇阻中國呢?用經濟的工具嗎?台灣跟中國的經濟關係比美國和中國的關係更密切,我們要利用什麼工具?台灣也不願意利用這些工具,我們為什麼要利用這些工具呢?你要美國說「中國是一個安全上的敵人」,台灣卻不願意說「中國是一個安全上的敵人」。我們有一個說法:You cannot be more catholic than the Pope.(你不能比教皇更像天主教徒)。IfAmericais catholic in support ofTaiwan, but the Pope inTaiwandon’t support himself, we cannot be more catholic than the […]

相關文章

第 41 期

「日、美二加二會議」聲明與勸止戰略的時代

羅福全◎亞東關係協會會長 這次美國與日本在華府舉行的「日、美二加二外交、安全會議」由日本外務大臣町村信孝與防衛廳長官大野功\統出席,美國由新國務卿萊絲與國防部長倫斯斐參與諮商並發表共同聲明,深具歷史意義。 就新亞洲安保環境可以說是表明一個持久性的戰略伙伴立場,尤其就朝鮮半島以及台灣海峽是亞洲區域的兩個不穩定因素,美日加強安保合作關係,旨在對不穩定因素扮演「安定力量」(stabilization force),而非要特定新的敵對國或敵對關係。二次大戰後曾經出現「圍堵戰略」(containment strategy) 或「冷戰」等包圍與對峙的敵對關係,歷經五十年之久,這次美日同盟關係,應該定位為一個「勸止戰略」 (dissuasion strategy),對台海問題提出「希望與中國建立合作關係,並同時確保台海議題能和平解決」以降低台海緊張。所謂和平解決也與美國一向主張台海問題不應片面改變現狀,中國必須放棄武力來達成兩岸統一,兩岸問題必須在相互同意與和平方式下解決的立場並沒有改變,重要的是日本這一次與美國站在同一立場,也就是勸止戰略的一個重點,就亞洲三強,美、日、中關係,因而產生了中國受美、日勸止的新局面。這一點日本可以說是在戰後六十年來踏出一大步,積極參與亞洲區域安保。 會後,兩位國防部長分別指明對中國軍力擴張,國防預算連續十六年來兩位數激增,尤其對最近中國原子潛艇事件,應增加透明性,美軍年來重整亞洲佈置(transformation) 以及中國超越所謂琉球與台灣的第一島鏈,涉入第二島鏈(關島與日本沖之鳥島 (Okinotorishima) 領海等海域),甚至於中國片面開採釣魚台附近春曉油田都在日本引起新的關切。目前日本民調有58%人民對中國不懷好感,這也是六十年來的新現象,但是,諸此並不是一個新的敵對關係,美、日希望與中國建立透明而建設性的關係。希望中國在亞洲遵守國際遊戲規則(international rule of game)、逐漸成為有責任感的大國而不要走向冒險主義,這是「勸止」戰略的核心。 當然,這次聲明涵蓋\十六項涉及全球性共同見解,諸如阻止大量破壞性武器之擴散,因應恐怖主義,在國際社會共同促進基本人權、民主與法制等等,由此看來,日、美同盟關係已是共同營造中長期新戰略的一個起點。 在美國進行重整亞洲軍事佈置的過程中,也事事與日本配合,顯然在於建立對不穩定、不透明的亞洲情勢,建立充分有效的抑制性力量,這也是勸止戰略的後盾力量,這種佈置只有中長期日美同盟關係才能達成。中國對日美二加二會議聲明雖並不滿,但是低調反應,證明勸止戰略的初步效能。 我國與日本並無正式外交關係,但是只要我國國家利益與日本國家利益重疊的領域,就是實質外交的切入點,已經從偏重經貿關係,邁向安保領域,也就是如何維持亞洲和平的領域,今後雙方國家利益重疊部分亦隨之擴大,正是一個水漲船高的時代。
第 38 期

亞太區域安全與台美日三邊安全合作展望

張旭成前立法委員 前言 亞太區域安全與全球戰略平衡 從北極海經過堪察加半島、日本群島、台灣、菲律賓、印尼一直到澳大利亞的西太平洋第一島鏈,在戰略上同時是海權國家圍堵防線和陸權國家前進基地,因此有戰略專家以「雙刃劍」形容此一特徵。在此區域內,朝鮮半島以及台灣海峽的軍事對峙,均被視為足以影響全球安定的重大因素,而最近在印尼及菲律賓發生的恐怖攻擊事件,更增加影響此地安定的新變數,需要美國與區域內有能力的國家,積極加以管理以避免爆發難以收拾的危機。防止戰爭爆發與遏止恐怖活動蔓延,是亞太國家廿一世紀的安全挑戰,台灣與日本是區域內相對有能力管理危機的兩個主要國家,所以應該以維持全球戰略平衡的視野,思考本身的弁遄A積極作採取適當的措施。 壹、亞太區域安全中台灣與日本的角色 一、中國武力威脅提高 前蘇聯瓦解和亞洲金融危機發生,讓中國自認已經是政治、經濟大國,國家安全戰略從防禦性轉向為侵略性向外擴張性安全戰略,積極朝向海洋發展,近幾年中國介入朝鮮半島安全,以及東帝汶維和問題等亞太區域安全事務,不難理解中國想藉著成為區域強權的機會,爭取改善自身安全環境、支撐長期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 併吞台灣突破美國圍堵是中國積極從事軍事現代化的動力,北京當局軍事現代化的目標有二,一是建構足以迫使台灣接受北京統一條件的能力,二是同時也足以嚇阻、阻止與打擊支援台灣包括日本、美國在內的外國武力。 中國在台海對岸佈置近四百五十枚的短程彈道飛彈(SRBMs),並且逐年增加五十枚左右,導彈的準確性與殺傷力也不斷提昇。解放軍也正在發展各式足以攻擊日本沖繩島的CSS6型飛彈,而且持續向前蘇聯國家(尤其是俄羅斯)採購武器,中國計劃在未來幾年之內,向俄國大量採購武器系統與引進技術,其中包括先進的蘇愷30MKK戰鬥機,現代空防系統SA-10/20與SA-15地對空飛彈,Kilo級靜音潛艇與Sovremennyy(現代)級驅逐艦,這類的軍售有可能包括精準的空對地武器,BVR空對空飛彈以及尖端的反潛艦飛彈。俄國對中國軍售與技術支援加速北京的軍事現代化,對解放軍使用武力的能力有重要的影響,直接將亞太各國置於其武力威脅範圍內。 二、日本的戰略角色-從「防衛固守」走向「積極參與」的戰略轉變 日本戰略從以往對抗蘇聯的擴張的「防衛固守」,到一九九七年九月,「美日安保條約」增訂因應「週邊事態」的新指針,對中國採取「圍交」(Congagement)策略走向「積極參與」的架構。「美日安保」體制新指針在「週邊事態法」中,強調「對日本週邊地域的安定與和平產生重大影響的事態」包括:(1)日本週邊地域發生武力爭端的情形;(2)在同一地域可能發生武力糾紛的迫切情形;(3)一國的內戰發展成為國際問題時;(4)某國的行動,成為聯合國經濟制裁對象情形;置之不理可能造成對日本武力攻擊之事態,亦即會對日本的和平安定帶來重大影響。這些要件對台海的安定與否,具有相當重大的影響。日本自衛隊任務透過美日安保條約與新指針架構,將以提供美軍戰線後方及後勤的支援協助進行,以對付「對日本的安保造成嚴重問題」的「周邊事態」。 日本擁有世界第三強大海軍,實力僅次於美國與俄羅斯,遠遠超過中國,是亞太區域內最足以對抗中國的力量。在去年美國發生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美國要求日本扮演維護區域安全更為積極的角色。受到美國壓力與鼓勵,日本通過「反恐怖特別措施法(簡稱「派兵法」),為日本派兵執行海外軍事任務提供法源依據,日本將在亞太區域安全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針對中國日益增長的武力威脅,2000年日本國防白皮書,明白表達關切,指出:一、中國的中程飛彈可以射到日本領土的任何一部份;二、中國的海軍艦艇在日本的附近出沒;三、詳細說明中國國防開支逐年增加的情形,每年達到百分之十。因此,日本防衛廳提出五(2001-2005)中期防衛整備計畫,其中包括增編空中加油機與直昇機搭載護衛艦,其實十分接近輕型航空母艦的計畫,規劃以可搭載二十架戰鬥直昇機、反潛直昇機或垂直起降戰鬥機的輕型航艦為主。其次,空中加油機可以增加戰鬥機的續航距離,在一九九八年北韓飛彈試射事件之後,日本某些國會領袖認為如果在遭受飛彈攻擊之後,能夠儘速摧毀飛彈基地,或是要針對北韓飛彈基地進行預防性自衛,亦即在可能遭受立即明顯飛彈攻擊之前先對飛彈基地進行自衛性攻擊,則就必須要有空中加油機,才能使得日本自衛隊戰鬥機的續航距離達到攻擊北韓飛彈基地的距離。 三、台灣的戰略角色──成為亞太區域的「可靠戰力」 直接受中國威脅的台灣,為強化自身的防衛與嚇阻能力,必須訂立一涵賒x事、政治、意識型態及經濟領域的全方位國家安全策略。在軍事方面,台灣必須持續進行軍事現代化,尤其要加強反潛、制海、制空與反飛彈能力。台灣的國防計劃必須脫離大陸軍思想的控制,改採海島防禦策略,更重視海、空防衛力量。 此外,由於台灣民主化,台灣也必須增加國防政策與決策過程的透明化,接受外界的檢視與辯論。一個健全的防衛規劃必須減少國防政策過程的政治化,檢討老舊過時的國防觀念,袪除軍種間的主觀成見並加強決策的一致性與統合性。過去台灣軍方過分重視各個軍種購買新式武器硬體,卻往往忽略人員訓練、後勤以及對現有裝備的保養維護。 多數分析家認為,如果解放軍未來對台動武,其最有可能採取的方式是發動奇襲,對台發射數百枚飛彈,密集攻擊台灣的軍事指揮中心、機場、港口、發電廠與通訊中心。台灣沒有其他選擇,必須加強反飛彈的能力以確保國家的指揮、管制、通訊、電腦及情報的設施及人口集中的都會地區。 台灣公開的國防策略為「有效赫阻,防衛固守」,但因外來及內部因素,台灣沒有嚇阻能力,如果有,也很有限。自從一九七○年代開始,美國選擇只提供台灣防禦性武器,不鼓勵台灣發展「攻擊性武器」。例如,一九八○年代,因美國施壓,台灣終止「天馬」中程飛彈的研發計劃,天馬飛彈射程600公里,能夠打到中國大陸目標。台灣內部也有人怕刺激中國,政府因而不支持對「攻擊性武器」的研發。 中國持續部署飛彈對準台灣,嚴重威脅台灣安全,由於情勢變遷,立法院及軍方內部有不少人主張發展足以信賴的嚇阻能力,來對抗中國的軍事威脅。支持「嚇阻」策略的人,認為TMD(不管是定義為戰區飛彈防禦或台灣飛彈防禦)成本過高,排擠其他武器系統的採購,但仍不能有效防衛中國的飛彈攻擊,因為未來中國的飛彈將更快、更準確,殺傷力更大。他們的建議是:攻擊才是最好的防禦,台灣必須擁有還擊與報復對方軍事攻擊的能力。 釵h專家都認定巡弋飛彈為最佳嚇阻型武器,因為必較便宜,台灣有足夠技術可設計與生產。巡弋飛彈的優勢包括高準確度,射程廣闊,海、路、空發射台,可低飛,難被發現與攔截。以台灣的技術與資源,未來幾年台灣能發展與生產數百顆巡弋飛彈,足以摧毀華東、華南指揮、管制、通信、電子系統。專家們認為台灣的嚇阻能力,有助於台灣海峽的軍事平衡,促進安全與穩定。 加強資訊戰(IW)能力;台灣應好好利用它很發達的電子與資訊工業,建立寬廣資訊戰能力。台灣必須準備打防衛性資訊戰,因中國已認真發展與改善多樣化的資訊戰術;台灣也應整合與利用企業界先進的電子資訊科技以發展攻擊性資訊戰的能力。假如台灣有能力透過電腦病毒或者其他資訊戰術癱瘓解放軍的指、控、通、情系統,打亂中國商業與銀行資訊網絡,那麼中國領導人將不敢輕啟戰端,對台發動軍事攻擊。 台灣也能夠透過改善危機處理的協調與訓練,和被動防禦措施提高本身的安全。建立能抗炸的指揮、管制、通信、情報設施與飛機場,可有效抵禦對方突擊,有助於加強防衛能力,增加台灣因應中國對台動武的信心。 台海的和平與安全不能只依賴軍力的平衡,也有賴於外交、政治、經濟力量及社會的安定,與區域及全球的安全環境。台灣民主化成本P政權和平轉移贏得國際稱讚,與中國壓制自由與人權的獨裁共產主義政權形成強烈對比;台灣認真在國內外促進自由與人權也是台灣很可貴的國際資產。 貳、如何加強台、日、美戰略對話與安全合作 一、美國如何因應中國擴武 面對中國軍力發展與威脅提升,二○○一年九月卅日美國國防部公佈的「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2001, QDR)指出亞洲地區可能出現一個「具有可觀資源的軍事競爭對手」。這個所謂的競爭對手,指的正是中國。布希總統在今年九月二十日所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綱領,強調美國在冷戰後已經掌握強大的經濟、軍事力量,不允釣銗L強權迎頭趕上美國,挑戰美國,如果中國的領導人想極力軍事現代化來挑戰美國超強地位,美國將會有對抗的政策。 對於中國一再強調不放棄以武力犯台,並在台海對岸佈置近四百五十枚的短程彈道飛彈的事實,美國總統布希在二○○一年四月表達「將竭盡所能協助台灣自衛」的承諾,及二○○二年二月在日本國會表示美國會「謹記對台灣人民的承諾與義務」,斷然的加以警告和駁斥。 二、美國戰略新思維:美日台加強防衛合作 美國軍事戰略從冷戰的「主要戰區戰爭」(Major Theater Wars, MTWs)構想走向「以兩個特殊地區為主要目標」的國防計畫,正視中國威脅極提升,並調整美國在東亞地區前進部署及加強盟邦軍力。 1. 正視中國的威脅 二○○一年QDR檢討如何因應中國的威脅與其他國防課題。不同於四年前(一九九七年)的報告,二○○一年的QDR特別強調中國軍力的提昇與對於亞太地區的威脅。作為布希政府的防衛策略,二○○一年的國防總檢討報告書中描繪出數點重要因應措施: (1) QDR特別強調美國的前進佈署軍事力量,並強調這個力量「稍加支援即能夠迅速擊敗對手的軍事與政治目的」。新策略淡化朝鮮半島的重要性,對美國在東亞地區,因朝鮮半島情勢緩和而裁撤軍力,已不再是議題,因為美國的新亞洲焦點比南北韓問題更為寬廣。為了在亞洲擁有可靠的攻擊武力以因應全方位的任何緊急情勢(包括中國對台動武),美國國防部已在關島佈署數打空射的巡弋飛彈,並調兩個攻擊潛艇艦隊前往關島駐防。 (2) 與盟友保持密切的合作關係,美國並向這些國家保證其「堅定不變的目標及落實其安全承諾的能力」。QDR突顯了美國在東北亞(日本與韓國)與東亞沿海地區(涵誘擖賓n部、台灣、菲律賓、印尼、澳洲、南海及印尼國際海峽)的重要利益,尋求與這些盟友促進安全合作關係,創造「有利的東亞地區的軍事平衡」,「以嚇阻及打敗企圖使用奇襲、及不對稱戰術的對手」。儘管QDR並未點名中國為美國的敵人,但無疑的是美國的防衛計劃乃是為了防堵中國,因為解放軍所強調的就是奇襲、欺敵與不對稱戰爭,在二○○二年美國國防部報告中則是明確指出解放軍堅持使用這些戰術。 (3) 準備因應亞洲各種緊急情勢。除了嚇阻朝鮮半島的衝突,美國國防專家強調加強在台灣海峽嚇阻力量,因應中國日漸擴張的巡弋與導彈武力及龐大的潛艇部隊。因此QDR主張美國必須在東亞增加航空母艦,在東亞地區增加戰機緊急駐防,前進佈署三或四艘戰艦,如此才能強化反潛與空防能力,以及加強美軍巡弋飛彈和其他攻擊行動。 2. 強化日本與台灣「可靠的戰鬥」軍力,提升台日美軍事合作 為了在東亞擁有「可靠的戰鬥」軍力,美國除了必須和日本維持堅強的同盟關係外,也必須增強台灣的軍力。台灣的地緣政治位置,控制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日本通往東南亞及中東最重要的海上生命線–影響日本與美國重要的國家利益。因此美日安保新防衛指針,涵誑x海的突發狀況,因為台海和平不只是台灣所關注問題,也是亞洲和國際共同關心的問題。一九九六年美國迅速派遣第七艦隊到台灣海域,回應中國的軍事挑釁,就是明證。 台美間的安全合作關係日益提升,二○○一年四月布希政府批准對台大宗軍售,包括四艘紀德艦、八艘柴油潛艇、十二架PC3反潛機與其他增進國軍嚇阻能力,包括海空防衛、反潛能力的武器裝備。此外,五角大廈在過去兩年間,也派遣數批專家到台灣與國防部進行諮詢,向台灣軍方建議如何矯正國軍的缺失與增進國軍攻擊能力。 過去幾年來,台日美有分享情報及交換敏感資訊的合作關係,未來這種關係須提升到高層次的戰略對話,共同對地區的威脅評估,探討區域內的目前與未來可能的政治、軍事與經濟情勢的發展與因應之道。台灣與美國之間官方的戰略對話管道尤須必須儘快建立,以期掌握區域戰略情勢,因應可能發生的地區衝突,而採取預防行動。二○○二年三月,台灣國防部長湯耀明與美國國防部副部長Paul Wolfowitz會談,對台美間的軍事關係是一大突破,加強雙方高層的接觸與對話,可以強化美台軍方的相互了解,建立互信與更緊密的合作關係。 如何提昇東亞的和平與安全,是台、美、中三邊關係發展的主軸;美國國務卿鮑爾數次提醒北京領導人,中國如何對待台灣將影響到美中關係。未了避免中國從事軍事冒險,美國應該勸導中國撤除在台灣對岸所部署的飛彈。 十月五日美國國務院亞 太助卿Kelly到北韓首都平壤訪問,帶回來令外界震驚的負面消息,就是北韓秘密發展核武。依據一九九四年柯林頓政府與北韓所訂的協定,北韓承諾停止發展核子武器,以交換美國、南韓與日本提供兩個輕水核子發電廠,可是北韓一開始就違背這個協定—一方面接受援助,另一方面同時秘密地進行核武研發。美國政府早得到情報,Kelly到了平壤向北韓舉證質問,北韓官員面對證據,據實承認,震撼了美國、南韓、日本及其他國家。 今年年初,布希總統指責北韓與伊拉克及伊朗是「邪惡軸心」國家,支持恐怖活動,並且擁有或製造生物、化學或核武等具有大眾殺傷性武器(WMD)。此時此刻,美國正準備對伊拉克動武,因為美國聲稱伊拉克擁有WMD,並可能提供給恐怖份子,危害美國與其盟友,可是華府沒有提出證據,證明伊拉克的確擁有核子武器。儘管北韓明目張膽承認進行製造核武,根據美方的情報,北韓可能已擁有一至二顆核彈,中國方面則認為北韓已經擁有四、五顆核彈,但是美國並未大張旗鼓主張對北韓動武,布希政府用的是外交,聯合日本,南韓,中國及其他國家,藉外交與經濟壓力,迫使北韓停止核武研究與製造,並且銷毀其核子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