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台灣母語教育與國際接軌–漢、羅並用救台灣母語

近日國民黨立委洪秀柱召開記者會表示: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推行漢字與羅馬字並用的台語文是意在「去中國化」,且將造成學生學習混亂,會累死小學生。針對洪委員這種「不識字兼無衛生」,一味以意識形態阻擾台灣母語現代化教育的惡行,本聯盟在此表示鄭重的抗議,並聲明如下:

第一、以母語受教育是應受保障的基本人權。1960年通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歧視教育協定」及1996年經數百個非政府組織及國際筆會共同認可公佈的「世界語言權宣言」均表示人民有使用其母語受教育的權利。因此推廣台灣母語教育是符合世界的潮流並且與國際接軌的作為!

第二、羅馬字簡單易學,是減輕學生負擔的最佳工具。國際有名的漢語學家JohnDeFrancis曾發表不少論文著作表示:漢字是一種非常沒有效率的文字系統,它不僅難學、難懂更容易被統治者用來作為壟斷知識與權力的工具。洪委員大概國小時經常不做家庭作業不然就是具有健忘症,忘了當初每日回家就要抄寫漢字的痛苦。

語言學博士、成大台文系蔣為文教授曾就漢字和羅馬字的學習效率做科學的驗證,以八百名學生為實驗對象,統計結果指出羅馬字比漢字容易學習;可見,用羅馬字來做母語教學才是減輕學生壓力的最佳工具。而近日媒體報導的台灣學生的中文程度的低落,就是因為漢字難學難懂,加上學校的中文教育均以文言文為主,才會造成學生以白話文寫作的能力不足。

第三、用漢字與羅馬字並用書寫Ho-lo台語(台灣福佬語)合乎歷史的事實與現代化的要求。Ho-lo台語本來就不是純漢語,她的舊辭彙裡頭有不少非漢語的成分,況且現代台語語詞裡有不少來自日語、英語等外來語的新詞彙,當然這些詞彙就不適合用漢字來書寫。被誤認為漢語的不只是Ho-lo台語而已,連我們鄰近的越南人的越南語都曾一度被誤判為漢語的方言,直到近來的語言學界在經過多方驗證後才還原越南語屬南亞語系的真相。

第四、使用羅馬字從事台語教學不僅合情合理,更容易與國際接軌。即使在對岸真正的中國,他們也都是用國際符號羅馬字來從事華語教學。如果使用羅馬字就等於「去中國化」,那我們的車牌號碼、物理、化學公式怎能用ABC羅馬字呢?對於洪委員以這種「去台灣化」掛帥的意識形態來阻擾台灣人民對母語教育的需求,世界台灣母語聯盟在此鄭重譴責,並要求洪委員公開向廣大的台灣人民道歉!

(作者為世界台灣母語聯盟總召集人、師大台文所教授) 本文原載2004-06-09【台灣日報】



相關文章

理念主張

母語教學的極樂世界

這個聲音透露出來的信息就是反對予台灣人的母語有活路,就是欲倒退lu轉去威權的國民黨時代,欲違反全世界保護母語的潮流,欲自外佇這個世界,欲共台灣帶去另外彼個「極樂世界」!
第 48 期

台灣文學正名 ──從英語後殖民文學看台灣文學

台灣母語文學的語言人權在國民黨殖民五十餘年後已喪失殆盡,台灣的語言生態已遭破壞。台灣人如今已經掌握政了,不可繼續「無中國人之中國統治」的心理殖民。台灣作家應該齊心一同來恢復母語文學的語言人權,不該再繼續躲在華語殖民所造成的語言環境的保護傘之下,如此將成為語言帝國主義的共犯,深化華語殖民,迫害母語文學的語言人權。
第 26 期

最常寫錯的台語

王英欽◎少年時代曾任台北民聲、民本、正聲三家電台之閩南語播音員 今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全球瀕臨消失危機的語言概況」報告指出,全球六千多種語言中,將近半數面臨消失的危機。該報告並指出數個語言面臨消失危機的「危險地區」,而台灣就是其中之一。看到此則報導,真是憂心忡忡。就拿閩南語來說罷,有的是會寫不會讀,有的是會講不會寫。其中最普遍、最嚴重的錯誤,就是把「最好」寫成「尚好」。 「最好」的台語是「上好」。不知哪位仁兄發明「尚好」二字,結果一傳十、十傳百,像傳染病一樣地迅速蔓延。目前的情況是「劣幣驅逐良幣」,寫「尚好」的人越來越多;寫「上好」的人少之又少。這真是台灣人的悲哀。 「最好」的台語不是「尚好」,因為「尚好」的原意是「尚可」、是勉強及格。我跑遍了全市的書店及圖書館,所得的資料都說「最」字的台語是「上」字。為了証明所言不虛,特地列舉幾本字典以供參考: 一、陳修主編《台灣話大詞典》,第一五八八頁(遠流出版公司)。 二、許極燉編《常用漢字台語詞典》,第十四頁(前衛出版社)。 三、楊青矗編《台語語彙辭典》,第四二三頁及四二人頁(敦理出版社)。 四、李春祥編《李氏合語辭典》,第七三五頁(鴻霖事業公司)。 五、陳成福編《國台語彙音寶典》,第二六三頁(西北出版社)。 六、前衛出版社的《台語入門》,第一五二頁(作者為國際聞名台語專家王育德教授)。 七、國立編譯館主編的《台灣閩南語辭典》,第一二○四頁(該辭典編纂委員六人,總編纂董忠司,總審稿張光宇,民國九十年一月初版,五南出版公司)。 八、眾文圖書公司出版的《台日大辭典》是用日文解釋台語。該書第六九八 頁也提到台語「上好」的意思是「一番」,日文「一番」的意思是「第一名」、是「最優秀」。 九、外籍傳教士甘為霖在台灣研究台語四十年,他在一九一三年出版《廈門音新字典》(人光出版社)。該書是以羅馬字解釋台語。在該書第六三二頁提到台語「上」字有「至極」的意思;而「尚」字並無此種涵意。 十、教育部編印《閩南語字彙》,第二二○頁(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輯,楊秀芳撰稿,民國九十年五月修訂)。 順便一提的是我們的上一代喜歡把「上好」說成「上界好」,那是道教文化的影響。台灣的廟宇很多,這些廟宇十之八九皆屬道教。道教有個名詞叫「三界」,即天界、地界、水界。根據李叔還所編《道教大辭典》之解釋;「上界猶言天界。」道教經典雲笈七韱(宋真宗命張君房撰)有云:「上界宮館,生於窈冥,皆由五色之氣而結成。」可見上界即天界,是神仙住的地方。神仙住的地方當然一切都是最好,因此我們的祖先就把「最好」說成「上界好」。由此可知「尚介好」、「上蓋好」皆是錯誤。至於有人喜歡把「上界好」簡化為「界好」,其意所指仍然是「上界好」,因為單獨「界好」二字毫無意義。 總而言之,「尚好」、「尚美」、「尚青」皆是錯誤;應該改為「上好」、「上美」、「上青」才對。因為十多年來都沒有人提出糾正,所以我不揣淺陋、挺身而出。 拜託關心台灣文化的善心人士,熱烈參與、幫忙推廣,以免積非成是、貽害子孫。
第 20 期

拼音爭議是在爭什麼

中文譯音爭議之拼音方案簡介與意識型態分析 蔣為文 美國德州大學LINGUA語言學會會長 從去年台北市長「馬英九」頂著「與世界接軌」的名號向新政府開炮後,中文譯音方案之爭論就經由媒體的渲染而公開化,也成為「核四」以外最受媒體矚目的議題。雖然經由媒體的大肆報導後民眾多數知道有「拼音爭議」這件事,然而大部分的民眾仍然搞不懂什麼是「漢語拼音」、「通用拼音」,只知道論戰雙方爭得你死我活。這一方面是因為台灣的不肖媒體根本不在乎譯音方案的實際內涵,只會報導表面的口水戰、利用機會來達成政治目的;另一方面也顯示台灣的教育是以漢字為本位,以「羅馬字」為主的「拼音」根本不受重視、學校也從不教導學生如何使用,以至於民眾毫無「拼音」的概念、對爭議中的二種方案也不知所云。 這次的爭議,與其說是語言學的拼音方案爭議,不如說是統派媒體藉由該事件對“非統派”的陳水扁新政府所做的宣洩性 圍剿。本文將以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對此拼音爭議中的「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做簡介並就雙方之意識型態做分析。 一、什麼是拼音 談到「拼音」,許多人總是有這樣的認知:認為漢字是「表意」文字、而ABC羅馬字是「表音」文字,把「表意」的漢字用「表音」的羅馬字拼寫出來就是「拼音」。這樣的說法其實就像「瞎子摸象」只講到部分的事實、並沒有全盤的、充分了解到「拼音」的本質。就中文的「拼音」來下定義,「拼音」應該是指「音素」文字化 (phonemic writing)的一種過程。 Gelb (1952)提出,世界上的文字應該就其“表示語音的單位的大小”來分類。在這樣的標準下,他把世界上的文字系統的語音單位由大而小區分為三大類:「語詞-詞素」、「音節」、及「音素」。漢字屬於「語詞-詞素」這類的文字系統,日本「假名」屬「音節」文字,而「英文」、「西班牙文」則屬「音素」文字。 所謂的「拼音」就是指將中文漢字的「語詞-詞素」文字系統改為「音素」文字的一種方法。也就是說中文的語音系統裡的「子音」和「母音」分別用單一組符號來記錄表示。音素文字化的過程中,「符號」的選擇可以用現行的「羅馬字」或再造新的文字符號。一般而言,都以選用現行國際通用的「羅馬字」為音素文字化的文字符號。 漢字如何“拼音”(音素文字化)?以下就以「通用拼音」簡單舉個例(以下為方便起見,暫不考慮「聲調」部分): 中文的「不」是由子音(consonant) /ㄅ/ 和母音(vowel) /ㄨ/ 構成的。在此, 子音就由“b”來表示,母音就由“u”表示,所以寫成“bu”。中文的「人」是由子音 /r/、母音 /e/、及尾子音 /n/所構成,所以寫成“ren”。用來代表子音和母音的符號可因拼音方案之不同而有所差異。譬如,「通用拼音」是選擇用“jh”代表“ㄓ”,而「漢語拼音」則選擇用“zh”來代表。 通常,會使用「拼音」(音素文字化)的都是一些原本不是使用「羅馬字」的國家,像台灣、中國、日本、韓國等。“拼音”的功能其實不限定於「中華民國」政府所宣傳及一般大眾所以為的“替漢字注音”而已,“拼音”也可以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字系統。譬如,「土耳其」過去曾用阿拉伯文做書寫系統,現在「土耳其」則改用“拼音”的羅馬字文字系統。「越南」過去也曾用漢字達千年以上,1945年以後則廢漢字、正式改用羅馬“拼音”文字。中華民國政府之所以強調「羅馬拼音」只是漢字的“注音”符號、一種輔助工具,是因為中華民國政府把「漢字」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企圖用漢字把台灣和中國聯繫在一起。 二、「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之差異 就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究竟「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兩種方案的差異在那裡呢?基本上來說,這兩套的差異主要在一些「音素符號的選用」和「拼字法的不同」。其實兩方案之間的差異並不大,大致只有15%左右(江2000b)。與其說這是兩套不同的拼音方案,不如說「通用拼音」只是「漢語拼音」的修正版。如果用政治的名詞來比喻,它們之間的差異不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差別。 以下我們就以這兩種方案中的「聲母」為例,簡單說明他們的差異性。圖表 1 分別列出「ㄅㄆㄇ注音符號」、「漢語拼音」、「通用拼音 」及「國際音標」裡表示華語「聲母系統」的各種符號。 圖表1中的「國際音標」是指全世界的語言學家都在使用的一種標音系統。當初語言學家規劃出「國際音標」的目的,就是想要有一套可以標記全世界的語言、又可以“全世界走透透”都用同樣標準的標音系統。如果就教育部所宣稱的,「拼音」只是作為輔助工具、用來替漢字“注音”而已,為何教育部不乾脆使用真正與世界接軌的「國際音標」,卻要用一種只有中國人在使用的「漢語拼音」? 由圖表1可看出「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的聲母符號最大的差別就在ㄐ、ㄑ、ㄒ、ㄓ這四個,嚴格說則只有ㄑ、ㄒ、ㄓ三個。而這三個其實正好是「漢語拼音」最為人所詬病的地方。 譬如,奇怪的“奇”在漢語拼音裡要拼成“qi”。 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在聲母符號的選用上之所以會有歧見,主要是源於語言學上對該語言之音韻系統有不同的分析見解。簡單來說,就是對華語的 /ㄐㄑㄒ/、/ㄓㄔㄕ/、/ㄗㄘㄙ/ 這三組聲母有不同的見解,因而影響到文字方案的制定。 從圖表2可以看出,「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均以 /ㄗㄘㄙ/ 這組聲母為基準,用 /z c s/ 分別來代表這組裡面的三個語音。然而,繼 /ㄗㄘㄙ/ 之後該優先選用 /ㄐㄑㄒ/ 或 /ㄓㄔㄕ/ ,則雙方有不同的看法。「漢語拼音」選擇採用 /ㄓㄔㄕ/ 和 /ㄗㄘㄙ/ 兩組優先搭配,剩下的符號再留給 /ㄐㄑㄒ/。所以在漢語拼音的設計中,用 /ㄗㄘㄙ/ […]
第 18 期

從「美式英語」看「台灣拼音」:效法韋氏精神推動通用拼音

陳潘美智◎旅居加拿大台僑 美國獨立後,韋伯斯特(N. Webster,簡稱韋氏)編篡字典、提倡美式英語。雖然當時受到親英舊勢力的極力反對,如今美式英語已經成為世界主流。一場類似的爭論也正在台灣演出,疼愛台灣的人應該效法韋氏精神,積極支持台灣通用拼音。 韋氏字典和美式英語 韋氏字典是目前世界上最通行的美式英語字典之一,於一八二八年在美國第一次發行。韋氏出生在當時仍是英國殖民地的美洲大陸,成長於美國獨立革命的時代。他曾經為了參加獨立戰爭而一度輟學。一七七八年他從耶魯大學畢業後開始教學生涯。不久,他就發現兒童教材普遍忽略美國本土文化。在極度不滿的情形下,他開始編寫新課本,著重「宣揚民主理念,重視道德行為」的本土內容。他也發表有關教育、政治、法律的評論,大力提倡美國文化。但是韋氏最大的貢獻是他編篡的《美式英語字典》( An Americ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韋氏主張,語言的拼寫、文法及慣用法應以活的口語為基礎,不應該被人為規則所束縛。他認為美式英語優於英式英語,因為後者過於矯柔做作,許多字的拼法並不合理,必須改革(如英式英語用 center, draught, plough, mould, 美式英語則用 center, draft, plow, mold)。《美式英語字典》中搜集了很多美國人民的日常口語,因此遭受傳統人士的嚴厲譏諷和批判。 但是韋氏不斷努力,繼續提倡美式風格,為美式英語奠定了應有的尊嚴和活力。如今,美式英語已經逐漸取代英式英語,成為國際英語的主流。最近,連英國的「資格鋻定及課程管理局」也正式認同美式英語,宣佈捨棄不合理的英式英語的拼法。此外,一向採用英式英語的紐西蘭,也在紐西蘭教師協會的建議下,准許學生自由選擇美式或英式的拼寫法。 台灣「國語」和通用拼音 在漢賊不兩立的中華民國立國思想的主導下,多年來,台灣的「國語」教學都一直使用注音符號,以示有別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於一九五八年開始使用的漢語拼音。前政府的「國語推行委員會」甚至曾公開聲稱,台灣內部不需要羅馬拼音。長年以來,台灣缺乏一套標準的「國語」羅馬拼音制度,台灣的姓氏人名和地圖路標的羅馬拼音也因此混亂雜陳。 由於台灣沒有提供一套好的拼音方案給海外僑胞使用,近年來,一些僑胞只好跟著用中共漢語拼音,但是有些僑胞則非常不樂意。我們從海外看到台灣的專家用心研究出一套比中共漢語拼音更合理,而且兼顧到台灣內、外處境的通用拼音,心理都有所期待。但是,2000年10月30日教育部長曾志朗卻以「通用拼音走不出台灣」為理由,否決台灣最高語言政策專業委員會「國語推行委員會」的通用拼音決議,擬採用中共漢語拼音。我們作為海外台灣人,都覺得很納悶,因為我們盼望台灣政府能夠早日提供台灣「通用拼音」,給海外台灣人自由選用。我們對於曾部長這種以似是而非的理由,「向中共高舉語言白旗」的台灣政務官,覺得十分「見羞」,曾部長也羞辱了台灣人的精神意志。 2000年11月15日行政院將曾志朗的公文「退回」教育部,請曾部長與專業的國語會委員溝通。但已經過三個月了,直到二月底的今天,據聞曾部長仍傲氣凌人地規避與國語會進行正式的專業溝通。讓人覺得他「該像學者的地方卻十足是霸氣官僚,該像政務官的地方卻又是不可協調的學者」。 台灣拼音設計更合理,國際化更可能 漢語拼音雖然已經使用有年,但是它有相當的缺點,而且也不是那麼國際化。加拿大人會中文的不多,懂得漢語拼音的更少。絕大多數的加拿大人不知道漢語拼音中,q 代表注音符號的ㄑ,x 代表ㄒ;因此無法掌握 Mrs. Qi ( 祁太太)及 Mr. Xu (許先生)的正確發音。此外,漢語拼音還要用到26個英文字母外的外加符號? ,如「女n ?」、「綠l ?」等。 事實上,通用拼音和漢語拼音的相容性很高,約有85%相同。漢語拼音中不合理和不自然的部份,通用拼音則加以改進。例如,通用拼音捨棄q和x不用,而以比較合乎自然的ci 和 si 取代。 更重要的是,通用拼音也兼顧到台灣大環境和本土化的訴求。美國著名的《客台語專刊》朱真一指出,他以最開放的心態試用許多的拼音系統寫作,發現通用拼音最順又好用,因此他用得最多。 效法韋氏精神,推動通用拼音 總之,從設計層面來考量,通用拼音比漢語拼音合理方便,因此它有國際化的可能。在拼音政策的決策中,台灣政府更應注意的是台灣意識的考量。「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不但是李登輝總統和陳水扁總統的主張,也是絕大多數台灣人民的共識。台灣應該有自己的語言政策,「國語」的拼音我們應該採用台灣通用拼音,台灣使用台灣通用拼音是理所當然的事。不能輕易放棄台灣的語言自主權,高舉投降的語言白旗。韋氏提倡的美式英語,雖然當時飽受親英舊勢力的譏笑及反對,但是二百年後的今天,美式英語已經取代英式英語成為國際英語的主流。台灣通用拼音比中共漢語拼音更合理、更包容、又符合本土主體的原則,我們應該效法韋氏的決心和毅力,堅持提倡台灣通用拼音。行之多年後,台灣通用拼音必能成為國際華語拼音的主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