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官兵苦撐 後方國親扯爛

魏瑞明
台灣教授協會會員

近日國防部出版的《捍衛行動:一九九六台海飛彈危機風雲錄》,書中揭露當時「外弛內張」的情勢,軍方先後成立「永安」和「永固」專案小組,研擬十餘套作戰計畫,前線官兵更有「進忠烈祠」的心理準備。

當時國軍研判,外島烏坵可能是共軍襲擊的首選,因此總長、海軍總司令和陸戰隊司令相繼趕來巡視,長官巡視的同時也分發不少獎金和紅包。眼看生死未卜,張起輝營長就將每月固定安家的薪水連同紅包,全部寄回家中。擔任烏坵指揮官的徐台生也向弟兄說:「打贏是英雄,如果犧牲一起進忠烈祠。」為了捍衛國家安全,當時前線官兵的沖天氣概令人動容。

中共中央軍委在當年演習之後的檢討中,認為台灣軍隊本質較佳,裝備較強,並占地利,共軍在缺乏絕對把握下,不可貿然犯台。由此可知,當年除了美國航空母艦巡弋台海附近,以及前線將士的守土決心之外,國軍「裝備較強」的事實也是遏制中國不敢開戰的主因。

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過後的十年間,中國的軍事預算增長四倍(從一九九六年的七二○億元,增加到二○○六年的二八三八億元人民幣),反觀台灣的國防預算卻原地踏步。目前台灣不但面臨中國八百枚以上的飛彈威脅,海空軍的優勢也開始逐漸向中國傾斜,也就是說當年「台灣裝備較強」的優勢不再,當然會誘發中國勇於開戰的野心。

國軍素有訓練精良的傳統,也有「進忠烈祠」的犧牲精神,他們都是可敬的台灣子弟兵。然而國親兩黨卻持續封殺軍購案六十八次,不讓國軍弟兄擁有精良的裝備來抵抗敵人,其用意難道不是要讓守土的官兵們當砲灰嗎?這種政黨還有良心嗎?他們不但愧對國家,更愧對國軍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