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經驗,台灣驚豔!

陳威志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執行秘書

你對芬蘭的印象是什麼?像我這種「被聯考拒絕的小子」只記得這是地理課本中,北歐邊邊角角的一個國家。最近讀了「拒絕聯考的小子」吳祥輝的新書「芬蘭驚艷」,才稍稍了解芬蘭以及他怎麼崛起成為全球競爭力第一的故事。想起那個紅極一時的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手上的手機就來自芬蘭,名叫Nokia,是貂的意思。芬蘭之所以受到注目,除了來自於「貂」(nokia)的成功。更是因為他獲得WEF(World Economic Forum) 2004~2005評比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國家。更厲害的是,不但競爭力第一,連環保及其他社會公平的項目都名列前矛,「小股東利益的保護」能排第一、「反托拉斯政策效能」排第二、「環境報告的廣泛性與效能」排第二、「公司環保重要性」排第三。這和台灣所認知的「競爭力」後面所包含的價值完全相反。

「這是過去的成就,而不是現在的努力」。芬蘭一位國家創投基金的董事海克先生如是解釋芬蘭的競爭力評比。依作者的觀察,這些成就來自所謂的「芬蘭識別」或稱「芬蘭價值」。價值典範才是發展的「根」,文化的形成要百年,產業的興盛要30年,若是台灣還陷在這種短短幾年內就要達到什麼目標的思維裡,恐怕路途更加遙遠。

那所謂台灣的價值典範呢?作者舉當年為國爭光」的紅葉少棒隊為例,政府高層授意超齡學生冒名頂替在校學弟參加這場比賽,由中學生打敗了日本的小學生,後來主導者都升官了,沒人追究這宗「詐騙案」,無形中鼓勵也反映了為世俗勝利不惜原則的「台灣價值」。

的確如此,在台灣,學校教一套、真正出社會又是另一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老師教的要很認真聽,但出社會真的這樣走,那真的是蠢蛋。頂樓加蓋是違建沒關係,沒被抓到就不算數。但若是哪一天你要參選記得要拆掉。你會說,全台灣都這樣呀。別忘了,這雖是事實,但當政治人物要有「高道德」,而且在台灣,事實是不能說出來的。

就是這種虛假的價值籠罩在台灣天空,我們才不知道要往哪裡去。無法逃避的是,台灣的確必須面對要走向統或獨的問題;也有族群問題和歷史尚未清算的問題,但你又忘了,事實知道就好,不要講出來,因此喊一個「本土」,包含各種想像,滿足各方的投射,這樣也就罷了。

但身為人民,我們知道若是沒有確立國家走向的基調,如何做整體的產業、政治的規劃?各黨各派虛應故事,不是假獨就是假統,他們說最大的共識是「維持現狀」(不只是指統獨,而是抗拒任何變革的維持現狀),不要碰觸敏感議題,但這當中呈現的消極不作為、不談論,卻是台灣無法進步的主因。

不談大方向(前提問題),一旦國內政局有危機,就提出要引進國外的制度來解決。從來不是從台灣的價值脈絡中,長出什麼解決方案,也因此什麼制度引進到台灣,馬上變調,只因這個社會根本沒有發展這些制度的基礎。

不談產業未來、只談架構下的技術問題,這樣的價值取向,反映出國人引以為傲的科學園區仍只是代工,而非自創品牌;不談根本的結構問題,因此我們沒法面對舊有的黨國架構,而只能用空泛的「民主」和「本土」來對應;不著眼台灣歷史狀況的特殊性,因此看待黨國資本主義的問題,只能用理論上夠不夠「左」、或夠不夠「自由」來爭辯;不敢檢討整個產業結構的問題,因此無法面對中國的磁吸效應,只能放任「三通」卻又不敢承認,為了不讓企業出走,只能用「大投資、大溫暖」計畫來繼續支持重工業。

我們的家庭很少鼓勵孩子去讀哲學、讀歷史,「好學生」多往醫界或理工界發展,除了「無好chhoe頭路」之外,這種不要面對大方向,而只就「技術性」思考的特點,難道不是從日本時代一直延續到中華民國時代?這已經不是誰執政不執政的問題,而是什麼樣的精神軟體在控制我們,殖民性真的結束了嗎?殖民體制終結了嗎?

「成王敗寇」的觀念,讓我們為了那表面上的勝利不擇手段。當三級棒球,人人超齡演出、冒名頂替,然後大人們非但不加斥責還鼓勵。我們以為孩子看見了什麼?當我們在羨慕美國大聯盟之餘,知不知道他們的小孩子是浸淫在打球的樂趣中,而不是一定要奪得第一;日本人雖也著迷於第一,但他們的社會也願意肯定雖然得不到第一,但在過程中付出努力的人。西鄉隆盛的「西南戰爭」失敗了,但他為了自己的主張而堅持的精神仍被記憶、懷念。在台灣呢?誰願意記得歷史上的失敗者?誰會去紀念那些堅持原則但得不到世俗名位的人?

芬蘭人心中最偉大的政治人物曼納漢帶領人民走過獨立戰爭、冬戰和續戰,以小抗大,挑戰俄羅斯的外來統治,確立獨立的基礎,扭轉世人以為蘇聯大巨人終將獲勝的局面,過程中屢遭屈辱和挫敗,但曼納漢沒有因此受唾棄或辱罵,他在國家危急時,一次次和人民站在一起,走過風風雨雨。冬戰以簽定屈辱的「莫斯科條約」收場,莫納漢要是在台灣早就被罵臭,「明知道我們人少打不過,幹嘛要獨立?」,根本也不會有後來的續戰,恐怕早就意志消沉,爬不起來,那還有今天的「芬蘭驚豔」!?

但是差就差在這裡。面對中國的威逼和競爭,台灣內部瀰漫失敗主義的氣氛,「小國勢單力薄,沒有勝算的」、「中國那麼大,台灣那麼小,比什麼都要輸」,但你知道芬蘭獨立戰爭時,芬蘭跟蘇聯的人口是1比60 (1億8千萬比3百多萬)、正規部隊是1比8 (100萬比12萬)嗎?芬蘭精神是務實地面對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台灣精神,則是自認不行,然後頭埋在地底下,大言不慚地說「交給下代解決」。

我們要勇敢地看,還是要努力地逃?我們要維持現狀,還是要苦思對應?我們要Nokia這樣的獨立品牌,還是要幫外國品牌代工?我們是要環境與經濟發展並顧,還是要犧牲環境換少數人利益?我們是要短期的利潤,還是要永續的前景?

具競爭力的國家從哪裡來,從一點一滴地對自己誠實而來。後藤新平說台灣人「驚死、愛錢、愛面子」,清國文獻記載台灣人「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直到現在我們仍是有激情沒有熱情、有衝動而無理智,只想追求短期的標的。

沒有檢討這樣的價值觀,尋找問題的根源,進而面對並樹立價值典範,我們不可能像芬蘭一樣有樸實但偉大的成就。腳踏實地的做各行業奠基的工作,好好在每個人的領域內建立原則,豎立一種價值的典範,真正美好的未來才會一步步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