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應軍事威脅並備反制能量

陳國雄
台灣安保協會研究員

在探討「如何因應」軍事威脅之前,我們先問自己,到底「要不要因應」敵人的軍事威脅?國防部為了因應中國的軍事威脅,早已提出因應之道的三大軍購案,但是在野的國親兩黨卻「不要因應」,連續封殺軍購案68次就是明證。台灣是民主國家,立法委員由人民選舉產生,掌握國會多數的國親兩黨始終阻撓軍購案付委討論,人民卻沒有用選票制裁國親兩黨,難怪美國政府會質疑台灣人民的防衛決心。

要避免戰爭、爭取和平,不是去求敵人「不要來」,而是要讓敵人「不敢來」。三大軍購案就是要建立讓敵人「不敢來」的實力,反軍購者是去哀求敵人「不要來」的投降主義者。

威脅評估

根據今年十月初國防部長李傑向立法院國防委員會提出業務報告的內容,中國在台海當面部署的戰術飛彈總數已達八百餘枚,每年仍以75至100枚的速度持續增加;另射程1,800公里的「東海十號」巡弋飛彈也已成軍部署;在海空戰力方面,中國的新一代戰機(殲十、蘇愷二十七/三十、殲轟七機及轟六導彈機)總數已達五百架,超出國軍主戰飛機約200架;另完成接收俄製12艘基洛級潛艦,並加速「093、094」型核動力潛艦的測試進程,目前性能優異的潛艦有30餘艘,向俄羅斯購買四艘「現代」級艦及自製的「中華神盾」艦052C型均已成軍,台海均勢逐漸向中國傾斜。

另據今年八月底公佈的九十五年國防報告書,中國空軍的戰機總數有3,400架,在距台1,080公里的範圍內部署700餘架戰機,450公里範圍內部署150餘架,自製的空中「指揮通訊機」及「預警機」也已服役,全面提升其空中指揮管制與目標獲取的能力。

在水面作戰方面,中國具有大型水面作戰艦約70餘艘,配合海航兵力,可發揮海空協同戰力,具備對我實施制海、突擊與長期水面封鎖之能力。在760餘艘作戰艦艇中,約有130餘艘裝備攻船飛彈,具有攻擊、封鎖及支援兩棲作戰之能力。

在水下作戰能力方面,中國的潛艦總數居世界第三,現有各型潛艦70餘艘,未來性能較優之潛艦達40餘艘,其中明級、K級、宋級等傳統動力潛艦及新型核動力潛艦,將成為犯台及抗擊外軍的主力,可對我遂行水下封鎖(僅需動用其中約16艘,即可對我外島實施全面封鎖)、水下伏擊、航道封鎖、佈雷、滲透及延伸核打擊範圍威懾等作戰。

此外,中國也積極發展滲透能力,特種大隊總兵力一萬七千人;空降部隊達四萬餘人,可在六小時內對台實施空降,陸戰隊則有八千餘人,換裝新型兩棲戰具,負責搶佔灘頭堡。

綜觀台灣的軍事整備與中國的軍事威脅,以戰術彈道飛彈、巡弋飛彈、戰機空對地攻擊以及潛艦的威脅程度最大。以軍事角度來看,目前台灣最需要加強的戰力,就是「防空、反飛彈、反潛」。如何因應敵人的軍事威脅?事實上要做的事情很多,在這裡無法一一詳述,只能挑幾個重點來講。

建構預警系統及C4ISR

建構有效率的防禦力量,首先必須建立優異的預警系統,及早掌握敵人動態,透過戰術資料的整合平台,進行有效的戰場指揮管理。講白一點,如果你無法看到敵人來襲的動向、無法監控戰場實況、沒有即時通訊能力來調度兵力、無法進行即時性的指揮作戰、無法協調各軍種進行協同作戰,在作戰節奏極為迅速的現代化作戰當中,根本沒有存活的可能性。所以總的來說,就是必須先建立C4ISR(指、管、通、情、資、監、偵)的能力。

籌建飛彈防禦系統的三個方向

面對中國的飛彈威脅,必須籌建飛彈防禦系統,有三個努力方向:一是主動式防禦、二是被動式防禦、三是先制攻擊。

(一)主動式防禦:必須採購愛國者三型飛彈。以台灣現有的反飛彈裝備來估算,僅能防護25%的人口和8%的工業生產力。倘若愛國者三型飛彈採購案得以順利執行,至少可以防護70%人口和60%的工業生產力,軍事資產的防衛可從原先的17%提升至75%,大幅降低中國導彈攻擊的效能。

(二)被動式防禦:利用電子誘標防護系統,在政經中心及重要軍事據點的周邊,發射錫箔絲或施放煙霧進行干擾,使來襲的飛彈找不到也打不到目標。其他被動式防禦的手段還包括疏散、偽裝、強化重要陣地及機場的抗炸能力、提升跑道修復能力等等。

(三)先制攻擊:從攻防效益比來看,飛彈防禦和攻擊的成本比例為五比一,但若極具價值的據點如高雄煉油廠遭受導彈攻擊,其損害將不只五倍而已。而且,飛彈防禦系統也有安定民心士氣的效用。另外,正因為飛彈防禦的成本遠高於攻擊,因此必須考慮「先制攻擊」的必要性。根據美國國防部的作戰綱要「Joint Pub 3-01」所述:「反制敵人戰區飛彈的作戰,優先的方法就是在發射之前,先攻擊並摧毀或是瓦解戰區飛彈。」因此,軍方也必須嚴肅考慮「攻擊是最積極有效的防禦」的用兵策略,面對中國的飛彈威脅,發展攻擊性武器是「低成本、高效益」的必要手段。研製中的雄二E型巡弋飛彈若能確立「精確縱深打擊」的戰力,應可對敵人的飛彈發射據點及重要的軍事目標施加制壓性的打擊,造成中國攻台戰力結構的癱瘓,以便提升防禦作戰的勝算。

採購愛國者飛彈的延伸意涵

就戰略意涵而言,愛國者飛彈採購案與分享美軍DSP預警衛星的「即時資訊」有關,透過美軍海外基地的「聯合戰術地面站」(JTAGS),使台灣建構中的C4ISR指管通情系統與美軍連線,在美日同盟的第一島鏈防衛線,台灣不致成為脆弱的戰略缺口,彼此構成實質同盟關係,足以遏制任何軍事盲動。

而且愛國者三型飛彈並非單單為了反制敵人的戰術彈道飛彈,更能夠強化整體的防空能力。試想可以提供遠距離偵測的早期預警能力、追蹤、資料鏈(data-link)傳輸、鎖定,且能夠攔截雷達截面積較小、終端速度超過6馬赫的彈道飛彈,則對付雷達截面積較大、飛行速度2馬赫的來襲敵機,豈不是更為易如反掌,整體空防能力的可信度豈非更高。

潛艦採購案應列為三大軍購案的最優先

中國水面戰艦的規模龐大,但反潛能力薄弱,一旦台灣取得8艘潛艦,部署在台海週遭伺機伏擊,將大幅提高中國犯台的成本、風險與複雜度,可以發揮戰略嚇阻甚至先發制人的作用,逼使中國海軍不敢妄動。如果台灣潛艦部署在南海,也可以攻擊中國的石油運輸路線,這對經濟成長後大量倚賴進口能源的中國而言,很大程度上可以制肘中國的動武企圖。根據國軍聯合制海作戰兵棋推演的驗證結果,未來潛艦成軍之後,海軍監偵預警的範圍將增加5倍,機動打擊的能力也將提升近百倍以上。

另外從國防投資的角度來看,以台灣採購8艘潛艦的投資計算,勢將逼使中國海軍增加8.9倍的金額來提升反潛戰力,因而排擠解放軍發展其他攻擊性武器的投資,可以相對紓減對台灣的軍事壓力。

中國在進入21世紀之際積極籌建藍水海軍,增強武力投射能力,擴張海洋勢力,往東企圖衝破第一島鏈進出太平洋,往南控管南海甚至印度洋,鞏固其能源進口的海上運輸線。以當前美日同盟在東海的海軍能量,中國難越雷池,但台灣北端海域及南端巴士海峽這一段,由於台灣缺乏潛艦,成為中國艦隊衝破第一島鏈的缺口。如果潛艦採購案得以順利執行,部署在台灣北端海域及南端巴士海峽,第一島鏈的台美日聯防網得以確立,可箝制中國艦隊東出太平洋的企圖。

整體來講,一般武器採購大多只是著眼於增進戰術效益,但潛艦卻是足以改變戰略態勢的軍購案,重要非凡,應列為三大軍購案的最優先項目,切勿拖延。

採購12架P-3C型反潛機

P-3C反潛機被喻為「潛艦殺手」,電偵設備精良,作戰範圍廣大,滯空時間長達17小時,購案的12架數量,能在台灣周邊海域進行24小時全天候巡弋,若結合水面及水下兵力,可增加水下偵蒐範圍與護航距離達十倍以上。P-3C不但可以攜帶MK46空投型魚雷遂行反潛作戰之外,也計畫向美方採購空射型魚叉飛彈,可以對敵軍的水面戰艦進行攻擊。而且如果配備AGM-84E/SLAM(Stand-Off Land Attack Missile)攻陸型飛彈,對中國東海艦隊的大部分港口將可造成極大威脅,構成積極的反制力量。

目前國軍現役26架S-2T反潛機,不但老舊不堪,滯空時間僅4小時,亟待汰換,P-3C型反潛機的採購案也刻不容緩。

建立「能戰才能和」的嚇阻力量

有道是「能戰才能和」,我們除了建構反飛彈系統之外,應當發展反擊性的飛彈戰力,包括300~600公里的戰術彈道飛彈,以及精確轟炸的攻陸型巡弋飛彈與反輻射飛彈,攻擊敵人的飛彈陣地、機場、港口、兵力集結區、雷達站、戰管中心等目標,作為「積極防禦」的嚇阻性力量。此外,也必須嚴肅考慮研發「中程彈道飛彈」或「次中程彈道飛彈」,以及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美國戰斧級巡弋飛彈,確立重要的嚇阻性戰力。

對於意圖發動戰爭的攻擊者而言,「戰意與勝率成正比,戰意與戰損成反比」,也就是勝率愈高則戰意愈高,勝率愈低則戰意愈低,戰損愈大則戰意愈低,戰損愈小則戰意愈高。如果防禦者的防禦力愈強,攻擊者的勝率將愈低,且戰損也愈高,必然會相對地降低戰意。國軍向來採取戰略守勢的「防衛固守」,雖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嚇阻」效益,然而是否足以達成「有效嚇阻」的程度,仍具不確定性,如果防禦者兼具反擊性的報復能量,更能夠擴大敵人的戰損,來進一步降低敵人的戰意,則「嚇阻」的可信度將會提高。

因此,我們應當發展「有限」的報復能力,設若台灣擁有5~10枚的核武力,搭配的飛彈射程可達北京、三峽、上海、廣州、香港等地,則「有效嚇阻」的效果應屬極為可信。

如果台灣仍然保有美軍協防時代的核子保護傘,我們就不需要發展核武,但現實的情況並非如此。基於「有效嚇阻」的戰略需求,台灣宜應採取持續進行技術研發與實際製造並進的方式,同時對外極力否認的態度,如同兩蔣時代的模式一般。

反軍購者就是北京同路人

和戰的一個硬道理,如果雙方軍力維持平衡態勢,就沒有人敢隨便發動戰爭,維持和平的可能性就愈高。有人指稱,台灣採購軍備將會引發台海兩岸的軍備競賽,這根本違背事實。長期以來,台灣的潛艦實力差中國一大截,中國並未因為享有極大優勢而停止擴充潛艦部隊的規模;台灣也沒有攻擊性飛彈,但是中國的飛彈數量卻不斷增加。因此,倘若台灣停止軍購,結果只會加速擴大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優勢,造成國家安全的極大危機。

反軍購者企圖阻止台灣強化防禦能力,不論其用意何在,如果取消軍購導致台灣軍備不足,同時中國又不斷增強軍力,未來中國攻打台灣之時,台灣就沒有抵抗能力,如此一來,中國就可以很容易的攻佔台灣。試問,這批反軍購者難道不是「北京的同路人」嗎?頭戴紅帽子的人,不要老是怪罪別人說出你的帽子顏色,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