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壯、司馬文武的「共業」與游錫堃

橘子人

老天爺相當厚愛台灣的子民。祂除了讓我們有機會把兩蔣打入歷史的灰燼,一場國務機要費的事件,也讓我們可以去掉「台灣之子」與「台灣之父」的偶像崇拜。除此大禮外,祂偶爾也會送出精美小禮物,以饗宴我們的心靈。舉例來說,游錫堃對上中國時報一事,就讓我們看到了王健壯與司馬文武的友誼,以及他們這種友誼,如何殘害台灣的新聞媒體了。

游錫堃宣布以後不接受《中國時報》訪問。黨中央以後也不提供新聞稿或是手機簡訊給《中國時報》記者。民進黨這樣做,適不適當,可以探討,但有沒有妨礙新聞自由,則是很容易釐清的。同是新聞前輩的盧世祥在2006年12月30日的《自由時報》論壇裡,「拒絕記者的權利」一文寫得很清楚。美國馬里蘭州州長顏利區(Robert L. Ehrlich Jr.)封殺《巴爾的摩太陽報》 (The Baltimore Sun)一位記者與另一位專欄作家後,法院的判決說明,「這種拒絕接受採訪的舉動並未違反美國憲法言論自由規定,州長有權拒絕不公平的採訪」。「拒絕少數記者並未導致公眾知的權利受損」。

同樣也是資深媒體人的司馬文武,並沒有提供我們這些後進這類的訊息。反而在據說是第一大報的蘋果日報幫他的老朋友王健壯教訓游錫?。就讓我們再摘錄些江春男如何形容游錫?的負面之詞,來記載他們間的友誼罷。在司馬的文章裡,游錫堃是:「把私人恩怨擴大為民進黨與《中時》的恩怨」,「拙劣而粗暴的」,「再度自暴其短」,「是太吃味了」,「是學識能力與其政治野心頗有一段差距」,是「並無自知之明」。

而他的好朋友王健壯則是:「對新聞充滿熱情,也許會衝過頭,但是幾乎沒有人相信他有什麼政治動機」。至於司馬的老東家「中國時報」則是「對民進黨的報導,遠比他報為多」。偶而會出現一些錯誤,「這是媒體普遍的問題」。

中時對民進黨的報導是不是遠比他報多呢?幸好,已經有些人開始做功課了,「Formosa共和國」通訊網的「美麗島專輯」裡整理的不錯,也不容歷史事實任人雌黃。南方朔、王健壯、金惟純這些司馬的老朋友、老同事,在關鍵時刻如何落井下石,請司馬文武有空時回去翻翻。

其實,翻翻舊報紙不僅有益心靈的健康。有空時,司馬也可以回頭看一下自己寫過不久的文章。一年前的這個時候,他寫了一篇「最大的媒體王國」。他提到「中時」對於自己購買國民黨三中媒體「一字不登」時說,把王健壯「找去當總編輯,這是遲來的決定,但也是正確的開始,王健壯本來就是當總編輯的第一把手,他是台灣新聞界最健壯的人才,他的加入,必定有助於提升其新聞品質,像此次的併購案,身為當事人的《中國時報》卻一字未登,這種違背新聞專業的事,此後應該不會再發生才對」。

當初,司馬對於王健壯的期許,除了彭琳淞先生也有一篇「中國時報王健壯請給我獨家」外,目擊者雜誌也針對這個議題訪問過王健壯先生。而王總編輯的答覆是,因為目前整個購買事情還沒告一段落,告一段落後,中國時報一定會報導等等。

好了,現在據說,透過國民黨的仲介,「中時」又把「三中」裡的「中廣」轉賣給了趙少康了。中國時報還是「一字不登」。事隔一年了,司馬還記不記得當初他對於老朋友王健壯的期許,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確定的是,碰到衝突時,司馬袒護老朋友的心情依然令人感動。沒錯,這裡我們用「袒護」兩個字來形容司馬對於王健壯犯錯的態度。因為,我們發現,這一群人因為是「同一掛的」,所以,看到自己同行犯錯時,都是輕輕放下,以保護自己利益為己任,而忽略了「自清」的義務與倫理。以2006年12月28日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發出的新聞稿為例,這篇同行發出的聲明,以「公眾人物不應採取拒絕受訪」為由,實質上譴責了游錫?。但對於媒體犯錯該如何處理,只以應「善盡查證義務及公正評論的職責」輕輕帶過。

讓我們來看2003年紐約時報又是怎麼處理他們犯錯的新聞。當年,紐約時報在外界檢舉後發現,他們的資淺記者布萊爾(Jayson Blair)捏造了一連串報導後,於5月11日用頭版及三個內頁,報導了7500個字的內部調查報告。隨後,時報員工大會裡,許多人站出來要求執行總編輯雷恩斯(Howell Raines)和總編輯博爾德(Gerald Boyd)辭職道歉,一開始這兩個人還是拒絕辭職,甚至出版人蘇爾茨貝格(Arthur Sulzberger)也只是深表悔意,但是不會批准這兩位高層請辭。只不過,三個星期後,這兩個高層還是被迫辭去了執行總編輯和總編輯的職位。

也就是說,報紙當然會犯錯,但是真正的重點是如何面對犯過的錯。中國時報在9月22日第一次指控游錫?口出「中國豬」惡言時,民進黨已經多次發表新聞稿反駁游錫?曾經說過此話。但是中國時報還是繼續於9月23、25日刊登游錫?所謂「中國豬」的談話。一直等到游錫?揚言提告時,中時才在二版刊登小的不能再小的「小啟」:「經查,游主席並未說過如本報九月二十五日頭版報導的中國豬字眼。特此澄清,並向游主席及讀者致歉」。

我們要問,中國時報有給他的讀者一個交代嗎?第一天犯錯也就罷了,別人已經更正了,怎麼還連續犯錯二次呢?是跑線的記者這幾天都休假嗎?是司馬口中「對新聞充滿熱情」的總編輯王健壯這兩天都在打混摸魚,消極過日呢?中國時報交代過這幾天新聞處理的流程嗎?

不幸地是,我們看不到記協如何要求中國時報道歉與檢討,也看不到部分跑民進黨線的記者自我反省,更看不到司馬文武如何要求他的老朋友面對錯誤。也許,只有最近流行的那兩個字「共業」,最適合形容這種共犯結構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