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解背後的眼淚

立委選舉之後,朝野之間的和解,原本合乎社會大眾的期待。然而,由於扁宋會所簽定的十點共識,與陳水扁總統選舉前對綠營選民的承諾有相當的差距,選民不僅對於阿扁個人的誠信有強烈的質疑,也對民進黨政府統治的正當性造成震撼性的挑戰。究竟是劇本寫得不好、主角演得太過火、還是根本就是放錯電影了?

長期以來,陳水扁面對藍營的最高戰略,就是一方面要避免連宋合流,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落敗者被邊陲化;因此,當萬流歸宗擁連之際,除非民進黨有辦法採取等距的浪漫三角關係,否則,透過公開會面來拉抬宋楚瑜的聲勢,大致符合阿扁在戰略三角中的次佳選擇。此外,如果純粹就國會朝小野大的現實來看,民進黨要想取得立法上的最小獲勝聯盟,與親民黨作議題式的合作,應該是短期內合乎理性的政治運作。

不過,由於橘營擔心被國民黨指控為權位分贓,自然要把合作的價碼提高為國家定位的共識。問題是,律師出身的阿扁把和解當作協商談判看待,因此,甚麼都可以讓步,包括國家定位的棄甲曳兵,自然會群起譁然;更嚴重的是,務實的陳水扁將正名、制憲等訴求揶揄為「自欺欺人」,那就根本已經超越違背競選諾言的層次,難怪會被台獨的先行者唾棄。
其實,所謂「中華民國是最大的公約數」,正代表民進黨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以來的國家定位基調,也就是「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目前的國號叫做中華民國」。然而,民進黨諸公可以說自己是透過中華民國體制上台的,卻沒有必要怠惰地棄守國家認同論述的競爭、懦弱地拒絕抗拒被對手馴化、悲觀地全盤擁抱一向被支持者視為外來政權所施加的國家機器。

就政治哲學來說,所謂的「外來」(alien)是指未經過自己選擇而被強迫接受、因而感到疏離者,未必帶有反國民黨、或是反外省人的絃外之音。因此,如果民進黨還自認為改革者,就有義務透過公共思辯、對話,來取得大家對於國家體制、定位的共識,否則,即使是透過選舉所獲得的政治權力,也不過是陷在取而代之的族群支配邏輯。長扁兩人雖然有放棄掙脫思想禁錮的權利,執意要把自己凍結在權力算術的歡愉,卻不能剝奪老百姓追求自我實踐的機會。

真正的和解,是要建立在相互的傾聽,而非片面地否定自己;如果沒有真相,就沒有原諒、以及公義,更不用說和解。二二八事件只能算是族群撕裂的導火線而已,如果社會大眾不願意承認同胞的創傷、悲憤,拒絕接受過去,怎麼有可能處理現在的齟齬,更不用說共享未來。而所謂的真相,不是隨便找個元兇交差了事,而是對於支配性關係的反省。同樣地,民進黨倉促而廉價的大和解,連創黨精神都可以棄之如敝屣,又如何能取信於外省族群?
究竟是中華民國已經被台灣化、還是民進黨已經被中華民國化了?

*本文原載《中國時報》20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