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228成為台灣共同遺產
張炎憲:從歷史反省 獲致社會改革力量 釵h人至今仍抗拒還原真相
彭顯鈞◎《自由時報》記者專訪
長期研究二二八歷史的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昨天表示,台灣社會對二二八的認識不夠,甚至以過於簡化的角度看待二二八,以致二二八尚未成為台灣社會共同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未從這個歷史事件中獲得足夠的反省並獲致改革的動力。
他強調,今日的台灣人民應該嚴肅省思二二八所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從人權、法治及民主等價值,反思台灣社會今日的問題,讓二二八事件所衍生的文化意識,成為今日維護台灣未來生存發展的力量。因此,二二八當天舉辦社會運動,就是要從歷史反省中獲得社會改革的力量,也是台灣「回復正常社會」的必要過程。張炎憲為日本東京大學博士,長期鑽研台灣史,尤其是一九四七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更有深入的研究。
張炎憲表示,從現今的眼光回顧二二八事件,可從三個層面探討其中的意象:
第一、當時的統治者未經公開審判,即任意抓人甚至處決,是嚴重侵犯人身、思想及言論的作為,也顯示當時的政權有計畫地鎮壓、屠殺台灣人民,使得當時的台灣社會損失大量社會菁英,台灣歷史文化發生中斷。
第二、事件後,出現了海外台獨路線,以及島內的民主運動。
第三、二二八事件後,台灣人民,尤其是受難家屬,長期籠罩在恐怖肅殺的氣氛中,並成為台灣社會最大的禁忌,不能公開談論、研究,也埋下台灣族群長期失和的深層原因。
張炎憲指出,台灣社會歷經一九八○年代展開一連串的「平反運動」,逐漸還給二二八事件應有的歷史地位,在台灣社會走向自由化及民主化的同時,亦即台灣社會在「回復正常社會」的過程中,讓二二八事件獲得歷史重新解釋的機會。
張炎憲表示,這個「回復正常社會」的過程仍在持續進行,很遺憾的是,「二二八事件這個歷史經驗,尚未成為台灣社會的共同現象和共同的歷史文化,釵h人至今仍在抗拒真相的還原,也不認為二二八是台灣歷史文化的共有財產」。他強調,由於台灣社會尚未形成對民主、法治、人權等觀念的價值共識,也造成二二八事件或白色恐怖事件的平反工作,依舊未臻完盡,未來仍有兩個關鍵問題有待落實與深化。
他指出,第一是二二八事件的責任歸屬問題;第二是台灣人民必須充分了解二二八事件中,人權迫害、政治屠殺、軍事鎮壓的真相與本質,以及當時台灣人民追求民主、法治及人權的精神與付出。張炎憲強調,台灣社會對二二八,或者過去的歷史,欠缺充分的認知與了解,缺乏足夠的反省,無法從歷史事件中獲致共同的歷史文化遺產,台灣社會應嚴肅省思其中的歷史文化意涵,思索今日社會的問題,轉化為今日改革的動力,成為深化民主的力量來源,甚至化為維護台灣生存發展的力量。他強調,歷史責任的追究,對於一個社會歷史文化的反省和形成,是必須的,若無法做到,就無法堅持歷史真相,也將混淆歷史意識,更讓歷史正義和公道無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