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FI
  • 關於聯盟
    • 政策綱領
    • 主席的話
    • 台獨聯盟大事記
    • 台獨聯盟人物
    • 台獨聯盟故事
  • 聲明及新聞稿
  • 活動訊息
  • 文章及刊物
    • 理念主張
    • 佳文欣賞
    • 時事觀點
    • 共和國雜誌
  • 台灣安保協會
    • 理事長的話
    • 捐助章程
    • 相關活動
    • 出版品
      • 安保通訊
      • 安保叢書
  • 現代文化基金會
    • 董事長的話
    • 捐助章程
    • 相關活動
    • 出版品

Footer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Facebook台灣總本部美國本部日本本部
  1. Home
  2. 共和國雜誌
  3. 第 47 期
  4. 環境永續的憂患

2006/03

追思二二八 展望新國家

獨立不只是兩個漢字 它更是身為自由人的基礎
錢呢?
馬英九吃人不吐骨頭
環境永續的憂患
蔣介石軍留河內越南228也難免
別了!伊藤潔 建國之路永不歇
QDR與台灣安全
馬英九布魯塞爾記者招待會記實
台灣,通往亞太的門戶
台灣的將來
228雜記
紀念二二八至少應知道要紀念多少人
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
陳水扁總統的「廢統論」
檢視國統綱領–對北京與華盛頓的回應
世台會支持陳總統終止國統會及國統綱領之聲明
片片詩篇的召喚
悼念劉明修先生
有受害者,怎麼會沒有加害者?
唯有制定台灣憲法,始得確立台灣自由民主主義
致美利堅合眾國政府及人民之聲明

環境永續的憂患

彭百顯◎財經學者 前南投縣長
2月26日,世界人口突破65億,地球負荷與兩百年前比較足足增加55億人。

回顧全球兩百年來的人口變遷,1800年全球人口10億,1900年15億,1930年20億,1960年30億,1974年40億,1987年50億,1999年6月突破60億,估計2012年將衝破70億,2050年將高達95億。雖然歐洲人口減少,但開發中國家成長速度卻相當驚人。然而,資源分配卻是極端不平衡。

全世界四分之一較高所得國家消耗全球四分之三資源,要讓其他國家同樣享有北美生活水平,還需要三個地球。矛盾的是,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人口成長最快的地方卻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這些地方正面臨嚴酷的貧窮挑戰。一個美國人的年支出可以養活地球另一端的50個人,美國有一半的成年人因營養過剩而導致肥胖,其他許多地方的居民卻處於飢餓狀態,每天有多達一萬三千名嬰幼兒死於營養不良及相關疾病。以世界人口最多的前十名國家而言,除了美國、日本、俄羅斯外,其他七國近20億貧窮人口每天生活低於兩元美金:中國13億人口中有46.7%是在國際貧窮線以下,印度(10.8億人)有79.9%,印尼(2.4億人)有52.4%,巴西(1.86億人)有22.4%,巴基斯坦(1.62億人)有65.6%,孟加拉(1.44億人)有82.8%,奈及利亞(1.28億人)90.8%。貧窮是人類的大問題,包括所得、健康醫療、基礎設施、教育,這也是全球有限資源下的重大難題。

人口爆炸為人類帶來許多的問題,人與自然的平衡也破壞。人類大量砍伐森林、開墾草原、挖掘礦藏、破壞生態,無限度地掠取所有可資利用的自然資源。結果地球資源加速消耗,糧食短缺、全球氣候暖化、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天災頻仍,地球已越來越難以負荷不斷遽增的人口,許多國家更為爭奪天然資源、海洋資源而關係緊張。  

台灣並無生活在國際貧窮線下人口,也無人口遽增之危機,反而老齡化、少子化形成影響未來發展的隱憂。然而,台灣卻面臨可能比世界各國更迫切的環境生態危機。 台灣不僅曾名列世界國土最脆弱區,瑞士「世界經濟論壇」對全世界各國所做的「環境永續指數」評比,去年台灣排名全世界146個國家的第145名,只領先北韓;連戰亂中的伊拉克,全球耗油量世界第一的中國,環境永續指數排名都在台灣前面。真難以置信,這個將台灣競爭力指標評比全世界第四名的同一個單位,對台灣的環境品質評比竟如此之差。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日前發布兩年一度的「台灣環保痛苦指數民意調查報告」,2005年的環保痛苦指數比2003年上升,其中水土流失痛苦指數最高。反映了民眾對每逢颱風必有土石流、坍方、水庫淤積導致停水等現象,尤其,最近幾年淹水、土石流、停水頻率愈來愈高,連帶保險公司也對大額保險拒絕理賠,凡此都已變成民眾痛苦的夢魘。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雖然我們沒有生活在國際貧窮線下的困境,但人口密度偏高,人與天爭、與山林河川爭,漠視環境生態的短利心態,已造成台灣山林及河川水系嚴重破壞、水庫泥沙淤積壽命縮短、沿海地層下陷,水資源枯竭但卻遇水成澇困境。台灣人民勤奮打拚,期望生活更美好,但卻付出昂貴代價生活在更惡劣的環境中,實在是莫大的諷刺。沒有一個人可以獨善其身,環境問題是共業,我們必須共同面對永續發展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