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外交官的人權之旅

陳育青
文/「台灣不會忘記」工作團隊

.前言:永誌難忘

 「台灣不會忘記我們,我們也不會忘記台灣」高齡90歲的大島孝一先生這樣說時,好幾個人眼眶泛著淚\光。在東京池袋鬧區不到四坪大的「新珍味」餐\廳二樓,擠著老、中、青三代的台、日人權工作者,餐\廳頭家史明先生人在台灣,慨然允諾我們整個下午使用場地,選在這裡舉辦感謝會,特別有意義。為了台灣青年到訪,1994年便達成任務解散的日本「台灣政治犯救援會」很不容易的重聚了15位同志。眾人舉杯,為成立30週年而慶,也為志業的傳承而慶。
「台灣不會忘記」計畫分為兩部份,其一為「七O年代日本對台人權救援歷史訪查」。我們感念曾為台灣付出的人權工作者,也期待藉由探訪這段歷史,能影響年輕人付出無私與熱情的人道關懷到世界任何需要協助的地方。
 計畫的第二部份為「和平教育/展示現況交流」,走訪昔日戰地及受戰爭摧殘的地區,並與紀念、教育性質的和平博物館交流,學習他們推廣和平學的經驗;此外也與從事平權、反歧視的機構交流,學習他們的研究方法和運動策略。

.「自主」與「自助」的意義

從2007年五月份入選青輔會「台灣青年國際參與行動計畫」以來,「台灣不會忘記」團隊的五位青年,將訪日行程當作這段日子中最重要的事來做。2007年入選國際參與計畫共有15組團隊,議題遍及醫療、農業、公益信託、族群、教育、高齡者福利、藝術……,足跡踏遍索馬利蘭、捷克、英國、菲律賓、芬蘭、日本……。該怎麼看待「使用公共資源」這件事呢?很多NGO秉持獨立精神,拒絕任何官方經費的挹注,也有些NGO秉持米蟲精神蠶食鯨吞政府預算。國家的錢不是天上掉下來,是人民一仙一仙納稅繳的,如果執行國家補助像用自己的錢那樣精打細算、錙銖必較,必不至浪費公帑,NGO有公部門所欠缺的靈活、貼近人民心聲,所以我們打定主意要好好的運用這次機會做事。青輔會近幾年活潑亮眼的表現和推動青年公共參與的成績,也是我們起意競逐這項甄選的原因。
近半年的籌備期,我們在協力單位「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協助下繼續募款 上課、寫部落格、拜訪相關機構、與日本參訪單位聯繫。每週四固定在基金會開會,或邀請人權工作者講課;在此同時,我們協助編纂《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日文版,帶著這本書、帶著感謝與學習之心和長輩、友人的祝福,9月15日起,我們展開一趟人權之旅。
一個月的行程,我們停駐那霸、長崎、廣島、高知、大阪、京都、東京七個城市,共參訪了19個機構(包括博物館、人權團體、環保團體、社福機構)拜訪兩位律師、見習一場法庭訴訟;舉辦兩場感謝聚會、一場青年座談,以及拜會數位在地文史、社會、媒體工作者。這樣飽滿的行程,對身體與心靈都是很大的負荷,然而這一趟行旅又是如此難得而有開創性,三宅清子女士稱呼我們為「草根外交官」–其中的深意是, 只要你抱持真誠與善意,每一個人都可以和世界做朋友,「 Diplomacy 」不見得需要「 Diploma」。

.看見什麼樣的台灣?
 
台灣與日本有深厚的歷史、地緣關係, 每一世代、每一族群對日本都有不同的情感或觀感,那們日本對台灣的情感與觀感呢?台灣被「看見/認識」的面貌,呈現在大眾媒體除了李登輝、除了立法院打架之外,還有什麼?
某次參訪行程,我們被問道「如果蒙古獨立是因為族群、文化差異,那麼台灣獨立的理由是什麼?」;與早稻田幾位大學生餐\敘閒聊,發現他們對台灣的印象除了美食美景之外,所知無幾。另一方面,在大阪遇到的Homeless和我們談樂生院問題、談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共同新聞社記者談2000年大選他在台灣受到人民力量的感動……。路上的見聞,不斷折射到自己內心,在沖繩,我們感染了這命運多舛島嶼濃重的哀愁;在長崎與廣島,核爆的傷痛化為千千萬萬祈願和平的紙鶴,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對戰爭的詮釋也在「資料館」、「祈念館」這兩種立意不同的公共建設之間辯證;在福山、高知、京都,我們看到市民主義、草根社區、教育機構對戰爭深切的自省和警醒;在大阪,經濟高度發展下的底層有著難以言說的社會現實;在東京,NGO連結世界網絡、援引國際關注,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正面回應內部階級、族群的人權問題。
國際媒體總是將焦點放在日本政府對二戰責任的發言如何強硬、如何死不認錯,其造就的刻板印象,使得「台灣不會忘記」計畫常遇到這樣的質疑:「為什麼要去日本?日本人不道歉,要感謝他們什麼?」這一路上遇到太多日本朋友,總是一開口就譴責政府、總是先躬身自省。然而這樣的聲音很少被聽見,對日本並不公平,執政近半世紀的保守政權發言不能夠代表全體國民的心聲。眾多草根組織很努力的要伸出和平友誼的手,我們不也應該攜手一同努力嗎?
日本是第一個給予台灣國民入境免簽證的國家,目前也開始實施互相承認駕照制度,對促進兩國交流有很大助益;在沖繩、北海道等地,台灣觀光客的數量居冠,一般國民對台灣人的印象也頗感親切。除了短期觀光帶來的經濟獲益之外,我們更期待民間與官方都有更多元而深入的接觸。尤其透過NGO的議題串連,能突破國與國無法直接對話的國際現實,也能以自省和評判的角度觀察社會問題。

.敬謹行事,學說謝謝

全程陪同我們的業師(指導老師)林世煜和胡慧玲,在部落格「寫給台灣的情書」留下每日實況記錄的報導與文字,引起好幾波精彩的辯論和熱烈反應。他們親身經歷過戒嚴時期的恐怖,見證台灣民主化之後,當年被國際人權工作者救援的對象們變成掌握國家的舵手。台灣最後一個政治犯釋放後,曾為台灣絕食、受囚遭難的日本人權工作者解甲歸田,回到報社、餐\廳、花店工作,繼續付出關心到需要的地方。
 「台灣人開始說謝謝,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發展指標」,林世煜老師這樣寫道: 「接受世人善意的援手,並不是理所當然的福份,應當向那些人的善意和奉獻,表達最大的敬意」。
在日本,參訪單位對此行的重視讓我們受寵若驚,每一場會晤結束,總是盈滿笑意與感動,五個毛頭小鬼何德何能有這樣的待遇?胡慧玲老師說,那是因為我們「敬謹行事」。出訪前聯繫準備工作足夠、訪問時認真筆記、題問,結束行程再寄去參訪心得和致謝,對方自然以以同樣的「敬謹行事」相應。她認為這樣的態度足以作為NGO從事國際交流的典範。
在此要感謝許\世楷代表與盧千惠女士熱忱的安排,以及眾多在地友人的協助,感謝名單實在太長,一個月的鐵人行程更難以在此細細詳述,請到部落格來看我們,也分享所有資訊給大家。

台灣不會忘記:http://blog.roodo.com/cwchgroup
寫給台灣的情書:http://blog.roodo.com/michaelcarolina

註1:未特別標示者為民間組織、公辦民營或地方自治體興辦。
註2:「台灣不會忘記」部落格可連結到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