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FI
  • 關於聯盟
    • 政策綱領
    • 主席的話
    • 台獨聯盟大事記
    • 台獨聯盟人物
    • 台獨聯盟故事
  • 聲明及新聞稿
  • 活動訊息
  • 文章及刊物
    • 理念主張
    • 佳文欣賞
    • 時事觀點
    • 共和國雜誌
  • 台灣安保協會
    • 理事長的話
    • 捐助章程
    • 相關活動
    • 出版品
      • 安保通訊
      • 安保叢書
  • 現代文化基金會
    • 董事長的話
    • 捐助章程
    • 相關活動
    • 出版品

Footer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Facebook台灣總本部美國本部日本本部
  1. Home
  2. 也談連雅堂

2004/01

共和國雜誌第35期

杜絕黑金──客家人情義來挺扁
國際法上的公民投票問題
黃昭堂:台灣人說出對中國的不爽
中國是台灣的一部分
森喜朗實現對扁允諾,訪台百分之一百成功
間諜案與心理戰
制定新憲法──超越「東方瑞士」
也談連雅堂
告外省人諸公
夾縫中的在中台灣人
海外台灣人的自覺與認同
想2004年3月20日
談台灣的「主權過戶手續」
向一中一台Say Yes
自己投機,不能怪別人霸道
防衛性公投與國家安全
公投是以和平手段對抗帝國主義武力侵略的利器 ──Tuva共和國的歷史見證
公投行使台灣人民自決權
和平公投的人權意義
「台獨元帥」為何是李登輝──透視台灣人的民族象徵

也談連雅堂

林玉体◎台灣教授協會會員

失憶症是病,個人如此,國家也如此。台灣人為什麼對過去歷史無知,孰令致之?「滅人國者,先滅其史。」這是史家連橫的名言。連橫,字雅堂,在台灣歷史上赫赫有名,他的獨子連震東及獨孫連戰,都在台灣位居要津,且享盡榮華富貴。連戰除了曾任副總統之外,明年還要選總統。為了選舉,拍了連雅堂的紀錄片,讓國人了解他家的豐功偉業。

連雅堂的功過兼具,「人在做,歷史在看。」,如果把一個人的過去所作所為,只挑選可歌可泣的事蹟,怕也難逃史家的巨眼。就史實而論,連雅堂寫了一部《台灣通史》,勸告台灣人要知悉台灣史,這是極佳的建議;另著《台灣語典》,希望台灣人要會說台語,深信台語非常優雅悅耳。只是這種先人的耳提面命,他的後代子孫有否聽從祖訓,或當耳邊風,或一知半解,那就愧對列祖列宗了!

《台灣通史》首揭台灣是個「國」。「台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也。紅毛聯絡土番,成一海外之國。」稱台灣為「國」,這在數年前,算是滔天大罪,連橫卻早已公然為文。現在的政客包括他的孫子還不敢倡言如此,不知雅堂先生在九泉之下作何感想。連橫頗具漢族正統本位心態,「義不帝秦」,永不祿於大清,視「覺羅」如犬豕。他的台灣語典有「清生」一辭,意義是畜牲,與蠻、夷、狄、狁、獞、狺、閩同列,都屬禽獸之列。但是這麼有志氣的台灣青年,竟然敵不過科舉利祿的引誘,於二十多歲時(1897年)去大清統治之下的上海圖謀發展,更於1902年赴廈門捐監應試,也到福州參加鄉試,由於「先生有過激語,干時政,考官批曰荒唐,不第。」換句話說,先是不屑為清朝官,卻也盼能士而為仕,但以名落孫山收場!

比較令人景仰的是他面對日本之統治,口口聲聲說:「余,台灣人也!」。1895年,清日甲午大戰,『馬關條約』白紙黑字,台灣永久割讓日本;台灣人基於民族大義,立即組成「台灣民主國」與日軍周旋,武裝抗暴,時連雅堂家有喪事,否則勢必加入抗日行列。這位與日本政府似乎誓不兩立的台灣民族英雄,在日後著書立說時,頻得日本政要的稱讚,「名山絕業」、「文獻可徵」,為了答報,連橫為詩「福星光照赤坎城」,送給日本總督。

但是嘴巴說「余,台灣人也!」的連雅堂,因鴉片事得罪了不少台灣意識強烈的士紳,在不得志之下遠赴中國,除了寫數信給中國國民黨要員拜託教導其子之外,更要求連震東「吾不欲汝為台灣人!」家書更言「台灣居之甚厭。」「台灣無望,台之青年更無望。此等小天地,豈容我輩飛躍哉!」中國則「到處可居。」作個中國人,似乎已變成連雅堂心中的最愛。由於此種情懷,在中國國民黨統治台灣時,為了要拉攏台灣文人,所以以國民政府名義,表揚了梁啟超及連雅堂兩位。換句話說,台灣的連橫,與中國的梁啟超並列;並且在台北新公園(現在的二二八紀念公園)豎立連橫銅像一尊。連雅堂得此殊榮,可能與他聲稱他是中國人有最直接的關係。「余!台灣人也!」,同時「余!中國人也!」這些口號,變成他的獨孫連戰選舉的口號!真有家學淵源。他的後代更感謝上天讓他作個純種的中國人。

連雅堂不見得「名滿天下」,但「褒貶隨之」。連戰應該知道他的阿公判定中日必有一戰,連橫也以戰為其孫取名;連戰更要了解現時的中國正以戰爭威脅台灣,他要與他的祖父一樣,作個台灣人的同時又要作個中國人;但當台灣與中國「必有一戰」時,連戰不知要何去何從?可以身兼兩種身分嗎?不如記取他的祖父的禱告,「戰」名不祥,因此以「永平」作為別號。台北縣永平中學之獲准,也是當年他當省主席時,本不願民進黨執政的北縣籌設高中,後發現校名即其別號所得的頓悟而來。連戰陣營應該熟悉連戰的過去,然後再決定是否要取之作為競選文宣,否則弄巧成拙,不但未見其利反蒙其害,則得不償失矣!

*本文原載於《自由時報》,2003年12月18日的「自由廣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