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外交悲劇

陳文賢/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外交,長久以來已經造成許多台灣被誤認為是中國的烏龍事件,雖說是烏龍事件,反映的卻是台灣對外關係的深沉悲哀。在台灣有經濟能力回饋國際社會時,掛著「中華民國」的名義,因為名稱有「China」,變成在幫中國做外交。問起接受台灣幫忙的當地人,恐怕都會豎起大拇指稱讚中國政府及中國人。當外交部官員被國內抨擊「功德做到墓仔埔」時,有些居然是認為都是國人不懂,中南美洲的邦交國認為台灣的中華民國就是中國,這不是外交成功的地方嗎?

●對外關係深沉悲哀

台灣是個主權國家,但是外交部網站在介紹這個國家時,都看不到台灣先賢先烈的名字及事蹟,看到的是孫中山、蔣介石、黃花崗烈士及梅花。英文簡介中,「中華民國」外交政策的目標之一居然還包括保護及促進海外中國公民(Chinesecitizens)的權益。RepublicofChina許多人認為應正確譯為,中華民國在中國統治時或許正確,套在台灣頭上成為Taiwan,ROC」,卻讓台灣在名義上永遠脫離不了是中國的一部份。

即便是為了避免國內爭議,簡稱「中華民國」的英文名為「ROC」,試想,任何來自台灣的國際救援物資都打上「ROC」,出現在媒體時又有誰知道這是來自台灣?陳總統舉了兩個例子,剛果共和國(RepublicofCongo)及智利共和國(RepublicofChile)也都可簡稱ROC。根據整理簡稱ROC的國家有一打之多。

使用「中華民國」全名還算是客氣,台灣多少龐大的公營企業更是直接叫「中國」。還好「中國石油」的加油站沒有用英文名稱,否則若來台灣的國際觀光客愈來愈多,看到從台灣頭到台灣尾到處都有「中國石油」,恐怕不讓他們有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的印象也很難。更不要提連長榮的班機都會經由機上廣播,提醒訪台的國際朋友即將抵達「RepublicofChina」(中國共和國)。如果改為即將抵達「台灣」又該會是多美麗的台灣之旅的開始。

幾次在國際大都市的機場候機時,看到各國的飛機起飛下降,心想這應也是「Taiwan」幾乎天天可提高能見度的機會,例如看到法航、英航、日航、新加坡航空等飛機即無形中在為他們各自的國家宣傳。但是,每每看到華航「ChinaAirlines」的飛機在這些機場穿梭時,心頭總掠過一陣言詞難以形容的沈重,因為這是如假包換來自台灣的飛機,但機場內多少候機的旅客看到(ChinaAirlines」的班機,會想到是來自台灣。

●呵護教育導正認同

我們每年把全國最有意願唸國際關係及外交的優秀青年送到大學有關的系所等就讀,但是礙於中國國民黨主政下長期對教育的扭曲,即便今天在這些系所也已經絕大部分都是「吃台灣米、喝台灣水」且出生於台灣的學者教授,許多卻仍不願以真實的台灣,亦即以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的立場,來傳授教導台灣未來的菁英真實的國際關係。非得等到打贏了奧運金牌,一般人才驚覺升的不是「中華民國」國旗,唱的不是「中華民國」國歌,穿的是印有「Chinese Taipei」的運動服,卻在國內還要自我蒙蔽稱為「中華健兒」,若要英譯,豈不又變回 「Chineseheroes」(中國英雄)。

更何況想成為外交官之前還有筆試及口試可以再去掉一些「台灣化」,口試可測試考生是否具有「台灣口音」的「國語」,考官也可很機敏的以考題來判斷是否將來會是個稱職的「中華民國」外交官。也難怪到了成為大使或為代表之後,經常會在有國際人士的場合致詞時說出「我們中國人」如何如何的真情流露,害得先前才因談及中國官僚貪污嚴重或偷渡犯等問題而數說中國人不是的外賓,不知如何自處。至於缺乏台灣立場導致外交洩密事件的發生,也幾可預期。

●中華民國是緊箍咒

台灣沒有經濟實力就沒有外交的論點有待商榷,但台灣經濟發展的時代,卻將辛苦賺來的寶貴資源,大量挹注在願意承認「中華民國」的國家之上,才能到目前保住二十六個邦交國。但我們卻不時聽到外交專業人員的謬論及威脅,認為即便改國號為台灣,宣布成立台灣共和國,就連目前「中華民國」的邦交國也不會加以承認。怪哉,以「中華民國」的緊箍咒鎖住台灣人的心靈也就算了,居然「中華民國」也好用到可以綁住邦交國,與「中華民國」共存亡。到底這些邦交國與台灣的關係是基於相互的利益及個別的國家利益之上?還是基於要幫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未來完成「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之上?更不要提絕大部分的邦交國都是在「中華民國」敗退到台灣之後才建交的事實。

台灣的緊箍咒是「中華民國」憲法,在陳總統表示中華民國最好的簡稱是台灣時,國防部政戰局的官員說「憲法怎麼規定,國防部就怎麼說,憲法規定的是中華民國,我們國防部的語言就是中華民國。」沒有簡稱台灣的問題,令人氣結。國防部花費台灣人的納稅錢,不必根據「中華民國」憲法而長年可以簡稱「中國空軍」、「中國海軍」、「中國陸軍」等不一而足,要去跟中國人民解放軍混浠,但卻不能叫做「台灣」,令人憤慨。

外交部長陳唐山才說完多用「台灣」名稱,駐歐盟兼駐比利時台北代表處的程建人代表即表示根據憲法,有可能時他仍會多用「中華民國」,只是他曾貴為外交部長,駐美代表,難道在美國、歐洲RepublicofChina還真都可以通?

「台灣關係法」明言,美國「總統已終止美國與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以前所承認為中華民國的台灣統治當局間的政府關係」。台灣的外交官若滿腦子想如何能創造多用「中華民國」的機會,恐怕也正是台灣在有較好條件提升國際能見度時,卻流失提升「台灣」的機會,能不令人扼腕。

大概制憲正名的重要性已經不必多談,那是台灣唯一的出路。「中華民國」在一九七一年蔣介石的代表被驅逐出聯合國時,應已是階段性任務的完成,功成身退之時。但是蔣介石錯誤的「漢賊不兩立」決策,硬是斷送台灣成為一正常國家的歷史機遇,至今做了三十幾年的國際孤兒。「中華民國」從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到被逐出聯合國,到今天二○○四年只剩下二十六個邦交國。

但台灣人還要被自己的專業外交官威脅,一旦台灣宣布獨立,這些邦交國很可能跑光光。喜歡與否,「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及在國際外交上已走入歷史。國際間稱讚的台灣經濟奇蹟,民主的台灣,還有那些行銷全球各地「MadeinTaiwan」的產品所共同凸顯的「台灣」,難道真不如「中華台北」、「ChineseTaipei」、「中華民國」、「ROC」。

●制憲正名唯一出路

李前總統領導民主化,中國國民黨理應可以浴火重生,讓已完成階段任務的「中華民國」暫厝安息,來凝聚認同成就台灣,卻出了連戰這樣「純中國人」的黨領導人,將台灣苦難歷史中難逢的另一關鍵機遇,簡化為是名稱的無謂之爭。當中國在國際社會形塑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認知已大有嶄獲,加上對台啟動三戰,且「統一法」的制定又甚囂塵上之時,「台灣」還能繼續在國內外拖著帶有「中國」或「中國人」字眼的名稱嗎?莫讓「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及其變化多端的代名詞,擾亂我們對「台灣」正名的堅持,而再次斷送台灣成為一個「偉大、正常及完整」國家的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