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年二合一選舉

施正鋒◎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選前一個月的觀察
從目前為止的選舉造勢光景來看,今年的立委選舉似乎比往年來得更冷清,大型廣告看板尚未多見,夾報傳單希希落落,宣傳車競相偷跑的情況不再,好像台灣已經進入民主國家的常態,彷彿老僧入定的選民不易動員,未嘗不是好事。

不過,候選人參選的情況卻又格外熱絡,特別是在舊有政黨體系鬆動、新政黨企圖殺出一條血路之際,有起碼媒體知名度的人只要能穩住基本票源,再加上適度地擴張票源,人人都覺得自己有希望上榜,登記人數因此異常爆滿。以台聯黨為例,光是在台北市南區就足足提名了三個人。然而,除非少數媒體寵兒,沒有人敢保握能當選。

從過去兩屆立委選舉的經驗來看,選民既然有新興的媒介提供資訊,也就是已經深入各個家庭的有線電視,候選人逐漸失去舉辦個人問政會的意願,再加上募款困難,能省則省。不過,政黨的聯合造勢晚會卻方興未艾,宛如總統大選年般的嘉年華會,持久不退。不懂內情的外人,還以為我們又在選總統了。

在總統直選之後,全國性選區的最大挑戰,就是茫然不知選票何在,因此,立委、以及縣市長儼然是最現成的樁腳,未來有志參選總統的人當然要跑遍全國,眼中看到的只是一串串肉粽般的選票。特別是縣市長的票用來估算總統票,要比面對社會分歧切割的立委票還要來得正確,蠶食不如鯨吞,陳水扁、宋楚瑜既要廣結善緣,自是不敢侷限自己所屬的黨。

如果說陳、宋兩人是母雞帶小雞,前總統李登輝則是老驥扶櫪,不只要拉拔台聯黨,連民進黨在南部的候選人也多期待霑濡。迄今,不滿連戰背棄其路線的李登輝,聲嘶力竭主打的訴求就是國民黨的「聯共賣台」,看來是打算以國家定位來平衡「本土化」所可能隱含的排他性族群聯想。然而,台聯黨的候選人搖如何搶灘,勢必要先整合內部的獨台(與國民黨決裂)vs.台獨(由民進黨出走)的路線之爭。由李登輝、彭明敏、以及金美齡即將同台的消息來判斷,後者似乎漸佔黨內意見的優勢。

雖然當前的政黨體系呈現三分天下之勢,但是在短期內,仍然看不出國民黨有能力派出足以與陳、宋對陣的人選。因此,假若泛藍軍未能整合成功,也就是國、親兩黨協調正、副總統候選人尚難著手之前,未來的總統選戰,還是要看宋楚瑜對於國民黨侵蝕的本事,不管是交好、還是收編也好。我們可以看到,親民黨的首要目標是將總統得票率順利轉換為國會席次,不願分心去正面挑戰民進黨,只是偶而作應付式的調侃。

對於國、民兩黨來說,當務之急是如何固守既有的地盤,想辦法避免傳統支持者的脫鉤傾向擴大,防止親民、台聯黨挖牆角,特別是去李登輝後的國民黨。民進黨有國家資源挹注,在除了在政治市場賣服務外,首度可以自信地應允縣市級的建設。以聯合競選來維持表面上的和諧,是說服傳統支持者自動配票的不二法門,只不過,死忠換帖的成數也無人有保握。

尷尬的民進黨聞主權獨立變色,連黨主席謝長廷都喊出新黨當年的口號「捍衛中華民國」;國民黨全力以稻草人的方式撻伐民進黨的台獨,實際上是要國家定未來堵住親民黨的進攻。民進黨雖然殷切期待在國會席次過半,倒也務實地體認到心有餘、力不足,提名人數未過半,相對地,陳水扁終究要靠李登輝的一臂之力,倚其戰略制高點結合滯留在國民黨內的本土,以達到穩定的立法聯盟。

一般而言,經濟不景氣不利執政黨,然而,到底要誰負責,選民不一定有定見。就國家未來的願景來看,政黨間並無實質上的差別,不只是政治人物不知為何而戰,選民更是不知投票的依據為何。在政黨認同普遍消退的時刻,如果查察賄選能雷厲風行,地方財主、或是財團的錢撒不出去,剩下的就是鄉下的宗親票、以及都會區的族群票。

在總統直選後,立委的重要性相對降地,縣市長則水漲船高。不管立委選舉如何,都無法一勞永逸解決憲政僵局。此回選舉,重要性在共主尋找諸侯罷了。

李登輝與台灣團結聯盟
如果說陳水扁、宋楚瑜、甚至於馬英九風塵僕僕,是為了總統選舉護樁,李登輝的忘情演出就令人匪夷所思。光就台灣民主化的貢獻來看,李登輝早就在台灣政治史有相當的地位,當一個卸任的國家元首,他大可仿效閒雲野鶴周遊列國,頂多在國內政爭之際出來調和。然而,在今年的選舉,他卻選擇不計毀譽力挺新生的台灣團結聯盟,完全不考慮歷史定位的可能斲傷,這當然是一般政客做不到的。

我們看李登輝全力撻伐國民黨賣台,痛斥連戰悖離他的路線,可見他希望能作到滴水不漏,不願任何認同他的本土票投給泛藍陣營。然而,他的總統大選票源眾多,是否能順利移轉給台聯黨?

對於留在國民黨的親李人士來說,黨產的奧援未必有效,主要是憑藉自己的實力,特別是在中、南部,只要能有效遏止民進黨以國家機器進行收編的戰術,大體上還可以保有原來的動員體系。將來在王金平的領導下,至少還能透過國會法案來取得行政資源的挹注。不過,選區在北部都會區的國民黨本土人士就顯得尷尬萬分,尤其是在選民的族群結構不對稱之際,忠貞的國民黨黨員絕對有理由懷疑,這些人在選後是否會與民進黨眉來眼去、甚至於正式與台聯黨合併。

陳鴻基、陳雪芬之所以會喊出國、民兩黨合作,代表的就是這些遺孤的臨危討救兵,試圖喚起黨內拒宋派的危機意識。然而,如果國、民兩黨未能有更正面的交集,絕對是比不上民、親兩黨讓國民黨一蹶不振的企圖心。在三家分晉的態勢下(親、台、民vs.國),雙陳的救命丹還是能否終於獲得李登輝的加持;然而,光是靠李登輝之友會的票,目前為止,畢竟只夠護送台聯黨的候選人安全上壘。

最令人訝異的是李登輝的魅力,竟然能讓台聯黨候選人普遍獲到台獨理念票的肯定,特別是在南部,由於民進黨宣佈「捍衛中華民國」,正式表態棄守獨立建國的路線,加上建國黨勢力單薄,這些真實的信徒的轉向毫不猶豫。在台北市,出身民進黨的邱國昌已經打出台獨旗幟,反映出旺盛的接收獨派票源企圖心;北區的陳建銘迄今小心翼翼,似乎擔心鮮明的立場會嚇走支持者,難道,這些支持李登輝的票會又回流國民黨、甚或走向民進黨?

台聯黨在台北市的訴求,代表的是黨內獨台、與台獨兩條路線的張力。如果以單一光譜來看,它們不只是位於國民黨的右翼(傾獨、反統),而且是將民進黨左右夾攻(或說捍衛民進黨的左右翼),看來似乎突兀。然而,如果分別從本土化、以及國家定位兩個軸線來看,台聯黨大可運用含混的本土路線來抵制泛藍軍,同時又使用清晰的兩國論來拉攏不滿民進黨的台獨票,以說服避免他們不要放棄投票。

除了出走國民黨的地方型政治人物外,台聯黨候選人包含不同梯次由民進黨退出者,特別是與彭明敏新國家連線算是結盟關係,而因地制宜的結合則不能與之相提並論。隨著李登輝日前參加左派獨立台灣會史明的生日會,明顯可以看出他對於獨派的鍾情欲語還羞,不願太早現出底牌。

不過,本土與獨立在本質上雖然高度相關,在概念上卻不必然等同。李登輝若要確保獨派的青睞,台聯黨必須在國家定位有更明確的宣示。要知道,國民黨頻頻指控台聯黨為台獨黨,採取的是圍趙救魏的策略,也就是要防止親民黨的侵蝕,當然不是要抵擋李登輝的本土票流失。

不管如何,這一切都還是要由李登輝定奪。

戰略三角中泛藍陣營
距離選舉日不到半個月,除了欣賞天王賣命演出的局部選民外,一般的選情仍然相當低迷。首度執政的民進黨以逸待勞,最重要的是並無後顧之憂,因為即使李登輝的分身台聯黨能囊括所有獨派選票,也不用擔心這些泛綠立委將來胳臂會彎向敵人。

然而,泛藍陣營似乎已經按耐不住,首先是國民黨的本土派陳鴻基、陳雪芬揭竿要求「國民合作」,接著是新黨元老郁慕明主張國親新三黨選後合組政黨,而親民黨副主席張昭雄一方面左打「三合一」為幻想,另一方面又右攻對手為「兩個爛蘋果」。

我們要如何來解釋住一連串的茶壺內風暴?當前的政黨體系可以說是典型的戰略三角,也就是彼此相互敵視,同時又不願意對方攜手言和;然而,如果有任一方勢力太大,其餘的二方會作短暫的結合,想辦法防止前者獨大。在政黨體系穩定的國家,由於政黨的支持基礎明確,很少會出現這種即興式的既聯合又鬥爭。

民進黨的戰略相當清楚,只要穩坐掌握國家機器的總統府,最重要的目標是全力防止國、親兩黨的復合,卻又不能打兩面戰線,因此,不時要分別向敵手釋出善意。面對國民黨在立法院的掣肘,即使禮讓王金平為立法院院長,也多少可以達到離間國民黨的效果,而雙陳主動向綠營求和,正好印證對手「藍中帶綠」的指控。當然,民進黨也不願意親民黨坐大,最便捷的手段是讓新黨苟延殘喘,郝龍斌入閣就代表資源的挹注。

國民黨在開除李登輝之後,並不願悍然清除尊李人士,因為只要以想像中的黨產、以及配票來羈糜,表面上還可以呈現族群和諧的表象,排拒親民黨搶攻族群軸線的中間位置。同時,果真能保住國會第一大黨的地位,縱然組閣的春秋大夢無法實現,至少也能以在野龍頭的身份來帶領游擊式騷擾。我們又看到國民黨以稻草人的方式猛烈攻擊民進黨,真正的用意是擁連派在悍衛「正藍旗」的地盤,反對迎宋派開門揖盜。連戰與林豐正要逼泛藍選民不是「投藍」、就是「慘綠」,彷彿是贊成兩黨壁壘的發展,說穿了,還是懼怕「鑲藍旗」的蠶食鯨吞。

泥鰍般的宋楚瑜就是不願在單一的立場軸線被定位,特別是拉攏出走國民黨的地方派系,讓觀察家很難將親民黨定位為外省黨。親民黨好整以暇,只要能搶灘成功,未來即可掩護宋楚瑜搶攻總統寶座,因此,一方面嘲笑民進黨執政無能,另一方面要打擊國民黨腐化,同時又用民進黨主席謝長廷的「策反」說詞來積極進行分化,印證國民黨無力阻遏李登輝草船借箭。其實,民、親兩黨短期的選舉目標相仿,就是要瓜分李伯大夢中的國民黨,在未來的總統大選中一決生死。

新黨原本就是一個抗議性政黨,一旦李登輝離開國民黨,在支持者競相回流母體之際,它就沒有繼續存在的意義;為了要合理化其回籠的動向,只好要求第二波出走的同路人回頭。郁慕明認為親民黨也是遊走藍綠,與國民黨對「陳宋會」的耿耿於懷相呼應,與其說是擁連,不如說是懼宋;不過,他所謂的「瓦解泛藍四階段論」,到也有幾分道理,至若要讓新黨泡沫化,不過是自抬身價罷了。

聯合陣線僅止於縣市長選舉,在一票多數席次的立委選舉下,同室操戈屢見不鮮,更何況是習於權謀鬥爭的藍色系列?不管如何,有能力推出總統候選人的政黨才有喊牌的資格;人家在吃麵,他人豈有喊燒的餘地?

民進黨成最大黨 政局可望趨穩
經過此回選舉,民進黨一躍為國會最大黨,今後國民黨將沒有任何理由要求組閤,陳水扁政府將可以放手力拼政績,全力為連任來衝刺。可以預見的,民進黨將擴大內閣的組成,與台聯黨結合成行政聯盟,再透過群策會的非正式機制,進一步與國民黨內的本土派結合為立法聯盟,政務的推動會更為順遂。

縣市長為總統大選的最大樁腳,民進黨席次稍有挫敗,主要是泛藍陣營整合成功。彰化、南投以南大致是泛綠陣營的勢力,大體反映出總統大選的選票分布。不過,若由台北、台中、以及高雄縣市的立委席次來看,民進黨在都會區仍有相當的支持。未來,民進黨會繼續加化與縣市長之間的關係,甚至於不再經過黨籍立委的居中聯繫,直接作財政上的挹注。

選民的政黨認同雖然未必穩固,然而,似乎又儼然有兩大集團的期待,特別是在棄保、以及配票的焦慮上可以看出來。不過,載總統選制為相對多數、立委選制為複數選區之下,有效政黨數目尚難收斂。只要連戰、宋楚瑜之間若無法協調未來總統搭檔,國民黨與親民黨就不可能整合。若由宋楚瑜搭配馬英九,即使連戰首肯,在省籍上的安排不太平衡,宋未必會接受。

民、親兩黨最大的共識就是讓國民黨繼續分解、弱化;隨著總統改選的日子越接近,親民黨越不可能與民進黨正式結盟,因為閣員帶來的行政資源,未必能大大超過執政成敗的背書。國民黨本土派若只是對民進黨就議題作機動性的奧援,其他的人大概不會率爾進行清黨,以免被譏為外省黨。由此看來,未來的三黨仍將維持戰略三角的關係,彼此相互敵視,但任何兩邊都不時會有短暫的結合,以防止第三邊坐大。

穩定的政黨體系有利於民主體制的鞏固,然而,究竟我國的政黨體系要建立在何種基礎,目前尚未明朗。族群(省籍)分歧雖然是治絲而棼,卻未必能有效區隔政黨,因為彼此的人口結構並非對稱;此外,國、親兩黨也盡量避免予人族群黨的印象。議者提出所謂的本土vs.非本土的二元對立,卻多少與族群分歧相互強化;長期來看,國家定位、或是國家認同應該是逐漸趨同,不宜當作政黨成立的主軸。

如果總統選制調整為絕對多數,應該有助於政黨體系朝兩大集團化的發展。同時,立委選制改弦更張為單一選區制,也有鼓勵政治勢力合作、或是合併的機會結構。然而,如果採取目前甚囂塵上的單一選區兩票制,由於保有政黨比例代表制的成分,有利小黨的存活,仍然有多黨共存的空間。立委任期若延長為四年一任,並調整為與總統、縣市長(含北、高)同時舉行,也有助相互強化。

當前的政治紛擾,除了三黨不過半帶來的國會立法困難外,最重要的還是大家對於增修條文中的行政、立法關係,有南轅北轍的詮釋。不過,民、親兩黨似乎有初步的共識,也就是傾向於朝總統制調整,以免民選的總統權責不清。我們以為,或許可以考慮廢除夾在總統府與立法院之間的行政院;另外,總統應該賦予立法否決權,以便主導政務。在未來的一年內,總統或可召開跨黨派的憲政會議,同時讓有志推派競選總統的政黨直接向百姓說明,在總統直選下,總統與國會應該如何定位。

在總統改選之前,涉外事務將不會是陳水扁政府的重心,我們預期,還是會交給李登輝的人馬來負責。小布希總統的東亞策士多為日本通,相較於克林頓政府,對於台灣的立場比較願意關照;在台、美、日的準三角同盟之下,台灣的國家安全進一步可以獲得保障,相信對於中國的態度會更有自信。

由內部來看,民進黨的統合、親民黨的歐盟模式、以及國民黨的邦聯,其實是有相當的聚合。此回選舉,國民黨表面上以統獨議題攻擊民進黨,其實是要圍堵親民黨的侵蝕;而新黨的泡沫化,多少是對於主張與中國統一者的警訊。大體而言,檯面上的政黨多規避與中國,經貿上的開放也稍嫌說理不足,在下回選舉之前,應該對選民有更清晰的圖像作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