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妮:台獨其實可以很溫柔

莊豐嘉、鄒麗泳◎台灣日報記者

立委選舉前夕,前總統李登輝女兒李安妮時而激動陳述父親長期被詆毀、時而溫柔訴說前第一家庭十二年來的辛酸及壓力,演講架式不輸政治明星;選戰過後,李安妮接受本報專訪時則坦言,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祖國「台灣」的誕生,李安妮也認為,「台灣獨立,其實可以很溫柔」。

選前最後一夜,李安妮趕到高雄台聯造勢晚會,說到父親本土化換來無情護罵,牽連九族、連母親也不放過,母親曾文惠女士默默承受一切等云云;她說的義憤、感性,聽著、聽著,站在後方的母親竟不禁悲從中來淚灑現場,這一幕,讓很多人動容。隔天連民進黨秘書長吳乃仁都說對選情有影響,但已來不及補救了。

李安妮事後說,她當時根本不知道,演講完轉過頭才知道自己竟把母親惹哭了,事後,她還打電話跟母親道歉。她想,從去年三一八事件之後,各種對李登輝一家的侮辱、謾罵,母親大概都累積在心底,只是想不到一下子全爆發出來,生性傳統內斂的母親才會如此真情流露。

不會從政 選後回規生活
回想輔選情景,李安妮發現,當時她看到台聯羅志明等候選人時,無形中有一股力量,很自然地讓她與他們擁抱在一起,同舟共濟、宛如一家人的感覺,到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不可思議。選舉過後回歸正常生活軌道,李安妮笑說,「才不敢呢!」。

李安妮口才便給、思慮縝密,許多人在她身上看到李登輝遺傳給她的政治細胞,但被問及未來是否可能參選?李安妮則斬釘截鐵說,「不會」,她認為參選只是從政過程的一個環節而已,她自己個性並不喜歡政治操作面的東西,寧可悠游於學術界。 擁有英國新堡大學杜會政策博士學位而且專研婦女福利政策的李安妮,對台灣日益升高的族群對峙,也有著別緻的觀察。李安妮說,研究女性主義幫助她打開一扇窗,過去社會常以男人觀點看天下,若從女性角度思考會有不同結果。也由於從多面向的思考擴及社會政治和國家認同,她對以往執政者灌輸的「台獨等於暴力」、「台獨是滔天大罪」等概念,重新進行檢驗才發現,原來全不是這一回事。

反對台獨等於反對自己
她說:既然可以擺脫男性觀點而從女性思考問題,同樣地,許多人批評台獨,她也可以反過來問,統一有什麼好處?中華民國在哪裡、在不在?若統一,台灣會不會被淹沒?大從文化鴻溝、政治制度、小至日常生活習慣,統一對台灣究竟會產生什麼影響?李安妮說,這些問題都非同小可,但誰曾客觀的告訴台灣人答案是什麼?她說,台灣獨立是現狀,許多人卻天天在反台獨,這等於在反對自己,但對於真正改變現狀的統一,儘管被許多政黨奉為圭臬,卻從不去檢討統一可能產生的問題,這才令人費解。

對於台灣族群問題,李安妮也有她的詮釋。她認為並不是省籍問題,深層緣由其實應該是「認同問題」。她說,許多同樣是移民國家。以新加坡為例,種族複雜,卻不會有國家認同的問題,只有台灣,多數外省朋友住了幾十年卻還在嚮往那個遙遠虛幻的國度,不認同台灣這塊土地?相對之下真的很奇怪。

不分省籍 願伸和解之手
李安妮也說,她其實很不願用外省人這樣的稱呼,只是外省人有外省人的悲哀,台灣人也有台灣人的悲哀,彼此應人該理解悲哀的源頭,才能不再彼此仇視,而是互相擁抱。她強調,只要外省朋友打開心靈之窗,接納這塊土地,她很樂意伸出友誼和解之手,她想過,如果能到軍中演講,她一定很樂意,她希望協助外省同胞認同台灣、找回自己生長的根,李安妮不相信「擁抱自己生長的土地會有這麼困難」。

李安妮說,未出國留學前「她的想法與大部分人一樣,一直說「我是中國人、中華民國國民」,在統獨立場上與一般人看法一致「維持現狀」,但她到英國後,外國朋友覺得很奇怪,為何明明是台灣人、卻一直說自己是中國人?這樣的看法對她衝擊很大。當時,她反覆思考到底哪裡出了問題?為何不敢正視自己的國家?接踵而來對傳統思維的衝撞,李安妮終於打開心靈之窗。

一九九八年李安妮參加由政府組成的婦女事務部長會議。會議中一幕場景,讓她對中國從自卑而產生的自大有著深刻的印象。她說,當時檢討著世界各地代表團,前往在馬尼拉召開的APEC婦女共通的問題,但無論誰提出有如何待解決的困難現象,中國代表以為人家是在說他們的國家,總是一概否認,即使有,也說那只是一小部分,而且是在鄉下邊緣地區才有。不料,美國代表卻大大方方地坦承,在美國這類問題很普遍,在都市地區尤其嚴重。李安妮說,美國這種泱泱大國的氣度,當場讓她十分折服、也反而凸顯中國刻意偽飾的企圖。

欲加之罪 為父親努力抱屈
重新檢視思想體系,李安妮得出「台灣獨立也可以很溫柔」的結論,她說,台獨被等同於暴力,是過去白色恐怖時代污名化、妖魔化的結果。她說,經過這次選舉,台灣主體意識逐漸出來了,未來她期待致力深耕台灣意識工作,到社團、軍中演講都可以,另外,也可以從愛鄉文化、改善教科書、電視內容以在地為主的節目,管道非常多。

李安妮說,李登輝就任總統不久,雖然也是二二八事件的受害者,卻願意為那些在白色恐怖中扮演幫兇角色者道歉,就是希望化解族群問題,巨這些人很多目前都還在台面上,他們卻反把挑起族群衝突的罪名加在李登輝身上,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李安妮表示,她父親上任第一步就是要從制度面解決省籍不公平問題,這個過程一方面得罪既得利益者,另一方面卻又不被長期受欺壓的本省同胞理解,處理過程極可能砍到自己的腦袋,但為化解省籍不公,父親還是代外省人受過。李安妮形容當時李登輝簡直是在走鋼索,隨時可能跌入萬丈深淵、粉身碎骨。

至於,李前總統幫台聯不惜與國民黨決絕,李安妮說,她父親原本三一八總統大選後,責任已了、可以過自己的生活,家人也終於找回父親,但一年多年政治亂局、在野黨杯葛,新政府施政難有進展,父親、家人及所有好朋友都很害怕,四年後總統大選不知道會不會回到從前(外來政權)?本土政權會不會就此消失?更不曉得有生之年能否看到祖國誕生?因此,父親才出來幫助及催生本土化新生政黨–台聯。

放棄本土化 國民黨自取滅亡
對於國民黨、新黨等泛藍軍幾乎用抄家的整肅方式對待李登輝,身為女兒的心情如何?李安妮不願臧否連戰或宋楚瑜,但她說,「國民黨放棄本土化路線是自取滅亡」、父親好不容易把國民黨從中國拉回台灣,讓國民黨取得在地正當性,政權得以保全延長,連戰卻將其放棄了。

李安妮說,父親一生從事公職,工作忙碌,很少把子女叫來諄諄教誨一番,但父親一言一行無形中卻影響她們。她說,她們家人從來不曾想過要幫父親「加分」,只想不要減分就好了,所以從來不曾過問任何事,原因是,父親就像駛船的掌舵者。她們對他完全信任,也因此,儘管外界風風雨雨,她們都安心地在自己的領城中求發展。做為一位對父親完全信託的女兒,李安妮深信,李登輝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會在歷史中,獲得驗證和肯定的。

*轉載於《台灣日報》,2001年12月10日



相關文章

第 23 期

「台灣正名:台灣人民的基本權利」重要聲明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01年12月19日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於2001年12月9日舉辦「台灣正名:台灣人民的基本權利」研討會,會中、會後經與會學者專家熱烈詳盡討論之後,達成數項結論。我們堅信,要將台灣建設為國際社會名實合一的正常化國家,必須由「正名」開始,以「台灣」的名份參與國際組織及其他國際社會的活動,以「台灣」的自我命名定位,凝固台灣的國家認同。 壹、我們的主張 (一)政府對外稱呼台灣,使用的名稱雜亂,在國際上造成很多的困擾與不便,我們必須勇敢面對事實,擺脫過時的教條觀念,肯定台灣正名的必要性、正當性、與急迫性。 (二)「正名」不是「改名」,正名運動是找回本來就專屬台灣人民獨有的名稱。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無法有效向國際社會表達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不屬於中國的事實。 (三)本於「誠實至上」的原則,為落實「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排除「一個中國原則」的威脅與困擾,我們政府與人民必須為我們的海洋國家台灣正名。 貳、我們的要求與期待 (一)短程:即刻成立國家層級的功能性組織–「正名委員會」,就我國對內、對外的稱呼進行全盤檢討,開始在主要媒體及教育機構進行正名理念的推廣,使國人瞭解台灣正名的緣由、意義與迫切性。同時,只要是政府單位或是國營企業如「中油」、「中鋼」、「中船」、「中央銀行(the Central Bank of China)」,都要立即去掉名稱上涉及中華、中國或China的字眼,展現政府貫徹正名運動的決心。另外,除在護照上註明台灣(Taiwan)以外,我國所有駐外單位、國家代表團隊、參與各類國際學術會議或是在國際期刊的學術論文,名稱上有中華、中國或China者全部以台灣(Taiwan)取代之。回國入境排隊時所看到的「Chinese Passport」的標記必須立即改為「Taiwan Passport」,以避免使國人發生似乎持「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回國入境的困惑,也可使持外國護照來訪的人士知道他們是來到Taiwan,而不是China。 (二)中程:透過教育勸說及國內所有團體更名程序的簡化,增強各類民間團體或公司行號變更涉及「中華」或「中國」名稱的意願。同時,在台灣對外貿易或是民間非政府組織與世界各團體的綿密互動過程中,積極尋求各國友好人士對台灣正名運動的支持,打響台灣的國際知名度。 (三)長程:擴大全民參與正名運動的公共討論空間,凝聚國人對於台灣名稱的認同及國家意識,配合將來「公民投票法」通過的時程,以期在2004年的總統選舉時舉行公投,並隨後進行正式的修憲或制憲,選擇一個名符其實的國號,去除台灣國格的精神分裂症,使台灣成為國際社會名實合一的正常化國家。 參、說明 長期以來,居住在台灣的人民,聽過政府對外參與國際活動所使用的很多名稱,包括「中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在台灣」、「台灣」、「中華台北」、「台北」、「台澎金馬獨立關稅領域」等等。如今,台灣早已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而這塊土地上政治的民主化以及經濟的自由化,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稱讚,一個現代化國家形成的要件,台灣都具備了。假使這個國家的名稱不是叫台灣,又有哪一個名稱是名符其實最能代表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所有人民? 事實上,令我們感到困惑的是台灣的體育代表隊在國內或國外,參加任何比賽所用的名稱是「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務實外交強調「中華民國在台灣」,我們最近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名稱是「台澎金馬獨立關稅領域(TPKM)」而不是台灣,駐在很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代表處用「台北」而不是「台灣」的稱呼。另外,眾所皆知的國營事業,包括「中華航空公司(China Airlines)」、「中國石油公司(Chinese Petroleum Corporation)」、「中國鋼鐵公司(China Steel Corporation)」、「中國造船公司(China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甚至主導國內金融事務的龍頭「中央銀行(the Central Bank of China)」,仍然使用「中國」的稱呼,真容易使人誤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下的公司、銀行。台灣每年出國旅行的人數眾多,攜帶「中華民國」的護照,時常被外國官員誤認為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受到很多的困擾、折磨、與不便,使台灣人民受到沒有必要的侮辱與傷害。為什麼要等這麼多年,政府才決定要在護照上加註「Taiwan」的標記? 台灣明明是養育我們的母親,但是,政府過去借「彈性外交」之名,用種種奇奇怪怪的名自稱,而刻意避免最自然也最為國際所知道的稱呼–台灣。為什麼?是外來政權的壓迫?先天的自卑感?或是後天的恐懼症? 台灣就是台灣,絕對不是中國;中國就是中國,也絕對不是台灣。自聯合國大會於一九七一年通過第二七五八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的合法代表,驅逐蔣介石政權的代表之後,「中華民國」在國際上就失去了合法與正當的地位。台灣所使用的名稱只要含有China或Chinese的字眼,國際一般的認知就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誤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Republic of China(ROC)這個招牌在國際上已經行不通,常常被譏諷為「Republic of Confusion(錯亂民國)」。台灣被扭曲為「中國的一部分」之錯誤認知,不可再延續。政府與人民必須透過正名運動,重申台灣主權獨立的國際人格,釐清台灣不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我們不能為了參與國際組織,在名稱上一再妥協,「委曲求全」,喪失台灣的尊嚴與國格。 要將台灣建設為世界第一流名符其實的國家,首先必須從「正名」開始。每一個國家與個人一樣,都有自己的名字,這是基本權利;所有國家的名稱要如何決定,通常取決於國民自我認知以及國際人士的瞭解。「台灣正名」運動的意義,在於凝聚所有台灣居民認同這塊土地的共識。多年來,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台灣社會由戒嚴威權統治,走向政治民主化與本土化、總統直選及政黨輪替等歷程,獲得國際廣泛的讚賞。台灣主權獨立是一個不可抹滅的事實,但在法理上,還沒有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造成台灣真像是一個國家,又不像是一個國家的窘境,不但使台灣住民的國家認同錯亂,也使國際社會誤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如何解決這個國家定位的問題,主要就是看我們是否具備足夠的勇氣、智慧、與決心,有效區隔「台灣」與「中國」的不同。「台灣」與「中國」是二個不同的國家,各自擁有獨立的主權,各有其政府,統治管轄不同的人民與領土,中國的主權與治權不及於台灣,台灣的主權與治權僅及於台澎金馬,而不及於中國大陸及外蒙古。不論是對內或對外,不論是政治、法律、經濟、社會、文化制度,台灣與中國截然不同。重新建構以台灣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學 等脈絡為主體的台灣國族,強化台灣自我的尊嚴與信心,是今後我們參與國際社會的基礎與動力。
第 23 期

台灣主體性的建立與獨立建國

楊基銓◎台灣安保協會監事會主席 每一個國家都有,它追求的目標,因而有它獨白約立場。從自己的立場來看事情、看自己、看世界;或從自己的立場來認識事情、判斷事情、處理事惰,我想這就是國家的主體性。 真正的主權獨立國家才有主體性,一方面也只有主體性的建立才能實現完成獨立建國。 台灣是民主化的主權獨立國家,這是無可否認的,但我認為台灣的主權獨立不完整,尚須努力,台灣的主體性亟待建立。 舉例來說,我們常聽人家說,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如以台灣為主體來看時,台灣文化不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相反的,台灣文化包括中華文化、日本文化、原住民文化、歐美文化,以及海洋文化在內,台灣文化是這些文化集大而成的。又所謂的本國歷史,學校的教科書將中國歷史叫做本國歷史,其實台灣四百年的發展史,才是台灣的本國歷史;同樣的,屹立在西太平洋,而居重要戰略位置的台灣以及其所屬周圍島嶼的地理,才是台灣的本國地理。 從台灣的立場來看,這些明白不過的事,實際上卻沒有那麼明瞭,都是混淆不清。 台灣四百年來受外來政權的統治,台灣的生存均步步依靠別人,要看別人的眼色,讓人擺佈,並無自己追求的目標,並未建立自己存在的價值觀。自荷蘭時代一直到兩蔣執政的國民政府時代,台灣並無主體性可言,人民不知道自己的國家在哪裡,不懂自己的祖國叫什麼,也不能說出自己是什麼人。台灣人不認識台灣也不認同台灣。不但如此,台灣自己的母語–台灣話(河洛話、客家話、原住民話)均被忽略,被輕視,在公共場所或學校內不能使用母語,年輕人不會說母語。在台灣,台灣人的母語失去其做母語的尊嚴。又台灣的傳統文化或藝術如布袋戲、歌仔戲等地受歧視,幾乎消失。 另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即台灣四百年來,至最近十年前,台灣人未曾做過自己國家主人,致使未能產生能領導全民的有力的領導人,台灣人缺乏認同國家,缺乏愛惜並保衛自己國家的共識。凡此種種,都是台灣主體性建立的主要課題。 台灣進入另一發展階段,在此時,我深切盼望更多的國人來重視,來關心,一起合作促進獨立建國所必需的台灣主體性的建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