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物,與性別

邱偉欣◎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從外觀性徵上分別,人類分成男性與女性,當然還有雙性人。從性取向上來分,又可以把人分作雙性戀、同性戀、異性戀,當然也不能遺漏了被劃分在變態心裡學研究範疇中的戀物、戀XX等特殊性向。

如果捨棄「人是一種動物」這個陳述而單單以「人是社會人」這種角度來分析,人的性別(gender)差異往往被解釋成是由社會所建構出來的。在追求兩性平等的當今社會,我們有必要重新回過頭來檢視我們對於性別差異的了解:究竟男女之不同是由於社會化的結果?或是因為男女天生就有所不同而造成了男女大不同的社會結構?

欲了解男女之同與不同,應當從人的本質 ?動物 ?談起。是的,身而為人,我們豈可忘記自己是一種動物這件這麼重要的事情呢?

同時擁有兩性生殖器的湯尼

從生物學上來看性別這件事情,十分有趣。先從一個醫學臨床上的例子看起。湯尼,在他剛出生的時後,因為同時擁有兩性的生殖器(intersex),於是在醫師的建議下,進行手術,去除了湯尼的男性生殖器。湯尼於是在外觀上變成了一個女性。多年以後,湯尼已經長大成人,他卻對於自己的女性身份感到非常不愉快,他渴望當個男性!湯尼最終在尋求醫師的協助之下進行賀爾蒙治療。湯尼現在已如願以償地過著男性的生活。

在過去的研究中,絕大多數的生物學家都認為,性賀爾蒙是決定性別最重要的因子,因為性賀爾蒙會決定大腦往男性或女性的方向分化。如果事實的確是如此的話,以上述例子而言,湯尼的大腦應該會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徵。因為當他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同時發育出兩性的生殖器 ?既有雄性也有雌性賀爾蒙。然而,在經過嬰兒期的手術,並以女性的身份被教養並生活多年以後,為何他仍會尋求自己成為一名男性呢?

Manfred Gahr的鳥類胚胎腦部實驗

最近的研究指出,雖然有大量的證據顯示性賀爾蒙在性別的決定上是如此重要,但這卻是不夠的。荷蘭的一位神經科學家Manfred Gahr,就以鳥類進行了另外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利用手術的方法將胚胎時期鳥的前腦進行雌雄互換,於是雄鳥胚胎有了雌鳥的前腦,而雌鳥胚胎則有了公鳥的前腦。最重要的是,在這項手術進行的時後,胚胎的性腺尚未發育,性賀爾蒙尚未有任何作用。

出生並且長大之後的雌鳥,其行為上看似與一般雌鳥無異。然而有了雌鳥前腦的雄鳥,他們的睪丸發育不正常,且成長之後沒有一般雄鳥應有的行為。他們不但不會對雌鳥求偶唱歌,同時也不會對雌鳥進行任何交配的動作。
這項研究指出,大腦對於性別行為的影響是如此具大。甚至在性賀爾蒙開始作用之前,大腦就已經分化出雄性和雌性的不同。

Yamamoto的果蠅基因實驗

日本的Yamamoto教授,以果蠅為對像,也做了相關的性別實驗。他的研究小組發現,具有fru或dsf基因突變的雄性果蠅,不僅不會向異性求偶交配,而且只會在同性之間出現交配行為。這兩個基因都影響了果蠅的中樞神經系統(相當於哺乳動物的大腦)發育。Yamamoto的研究指出,至少在果蠅這樣的昆蟲上,性別行為是受到決定性別的基因影響。這些決定性別的基因不僅影響到神經元的發育,同時也會影響了果蠅的性取向。

重新解讀湯尼的個案

且讓我們回頭來看湯尼的案例。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解讀:湯尼在胚胎時期就已經發展出一個屬於男性的大腦,因此就算他在幼兒時期就動了手術(不再有男性賀爾蒙),並且以女性的身份被教養並且生活至成年,他仍然一心渴求當個男人。

Vincent Harley和Eric Vilain兩位科學家,正在努力找出與性別決定(gender-specific)有關的基因。這些基因將不只是影響一個人外觀的是男是女,它們還會影響到一個人所表現出的行為、性別認同、和性取向。

這些生物學的證據指出,性別具有與生俱來的根本差異。因此我們應該更嚴謹的思考,男生和女生在心裡上的不同,是因為來自不同的教養和社會要求嗎?或是說,今日我們所看到的社會樣貌,是因為本來就存在的男女差異所建構出來的嗎?而父權社會的出現是不是一個生物演化(evolution)上的必然呢?倘若父權社會的出現是一個演化上的必然,我們是不是應該更積極思考在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兩性的權利義務和機會平等呢?

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變性欲者,總是言之鑿鑿地說自己天生就是這個樣子。現在,分子生物學家們確實的提出了證據,這些跟「性」有關的行為,在相當程度上是被基因所影響的。而屬於多數族群的異性戀,難道不也是身不由己(受基因影響)地愛上了異性嗎?因此,且讓大家平等對待,互相尊重的相處吧。

主要參考資料
Nature, Vol 427, p390,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