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文碩◎巴黎經濟戰爭學院碩士
經過前面幾篇文章的介紹,相信讀者已經了解台灣的經濟戰略情勢和經濟戰爭的面貌,以及它可怕的後果。然而,了解威脅的嚴重性只是第一步,面對中國的經濟戰,台灣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合用的經濟戰爭體系。當然,要建立這樣的一個系統並非易事,需要思考的議題包括體系的宗旨、任務、法源、資源與權限等,以設計出一套有效且符合國家戰略文化的系統。在此作者所設定的目標是:介紹法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供關心台灣前途安危之士參考,以拋磚引玉的心情期待國內的討論。言歸正傳,根據巴黎經濟戰爭學的研究,一套健全的經濟戰爭體系包括三大要素:預警系統、經濟安全網、策略影響。下圖簡單的區分出經濟戰爭體系各要素之間的分工:
接下來我將為讀者一一介紹。
一、預警系統
顧名思義,預警就是透過持續的情報蒐集與分析,使我方對所處之環境有深刻的了解。如此,方能夠針對情勢的變更做出最恰當的反應,若情況許\可,應做到預測趨勢的程度。顯然,速度是評估預警績效的重要指標之一,因為情報常常是有時效性的資源,資訊處理效率的增加可以增加反應時間以及戰術縱深。而另一個指標則是情報本身的可信度與利用價值之間的平衡:有些情報很可信卻沒有利用價值,有些則不太可信卻擁有策略性價值。在此,我必須介紹一個『資訊作業循環』的概念,請見下圖:
此一循環之應用範圍超出單純預警的領域,是所有的資訊作業的標準模式,但以之分解預警工作卻非常清楚。上面提到的速度就是指運作此循環的效率,而可信度與利用價值的評估則在「資訊處理與分析」和「資訊散播(運用)」兩步驟中進行。
預警工作依照進行方式可分為:重大事件警示、策略議題監控以及決策協助研究;若依據監控領域則有以下的分類:
商業預警機制:
與市場調查類似,監控市場機會與威脅、競爭對手產品及策略, 以及我方的形象 (含產品形象及組織或國家形象)。
科技預警機制:
監控科技發明(含生產製程、材料、原物料等)、智慧財產權(含專利、品牌)和資訊安全(含軟、硬體)。
金融預警機制:
關注各金融指標、股市、財務平衡及資金流向,防堵金融犯罪等。
人力預警機制:
監視人才流失情形、避免情報因人為疏失外洩 (含資安訓練)、注意新興行業等
法令與政策預警機制:
監控所有可能成為契機或威脅的法令與政策變化,以利進行遊說工作。
以上便是預警工作的介紹。預警做為經濟戰爭體系的第一區塊,進行的是知己知彼的工作,相當於建立一個資訊系統或情報體系。有了對環境全盤的了解,下一步便是佈局經濟戰爭中的防禦機制:經濟安全網。
二、經濟安全
在談論經濟安全之前,先讓我們澄清一點:「安全」並不代表沒有風險。事實上,要求百分之百零風險,只有一個下場,也就是落入多作多錯、少做少錯的陷阱裡,最後守株待兔、一事無成。相反的,安全是在通盤考慮過風險及後果之後,以果敢負責的態度行動的結果。經濟安全便是以這種態度為準則而建置的機制。因此,「安全」的最終目標,必須藉由兩項工作來達成:事前的風險管理與事發後的危機處裡。很顯然的,防範勝於治療,因此就讓我們從風險管理說起。
「風險」的概念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天災」與「人禍」兩種,亦即自然發生之「天災」,與蘊含對方敵意或己方過失之「人禍」。針對第一類風險,能做的只有「損害控制」,也就是盡早預測、做好預防措施,並買保險以獲得賠償。其餘,大概也只能盡人事而聽天命。第二類風險,由於是人為因素造成的,較有消弭或改善的空間,例如:藉由溝通、談判來達成協議以消弭紛爭、解除敵意,或者,加強我方人員訓練,降低出錯的機率等等…
獲取經濟安全的第一步,是了解己方所需保護的資產、利益為何。以一個國家(企業或組織亦然)而言,國家利益在那邊?國家的重要經濟資產是什麼?聽起來似乎很好笑,是明知故問,實際上卻不易回答。常發生一種情形是,某公司職員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公司的商業機密洩露給競爭對手,原因便在於不清楚自己所掌握的資訊(也許\公司內人盡皆知)之實際價值。了解自己在防衛什麼之後,便需利用預警機制所提供的資訊,審核己方裸露在外的「罩門」並且列出所有相對應的潛在風險(人為與自然)。最後,清楚所有的風險時,便可以進行預防措施、假想危機發生的劇本,並設計危機處理的標準應變程序與機制。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一旦風險管理不能避免潛在風險成為眼前的危機,就輪到危機處理接手。危機處理的特徵在於,組織處於混亂當中,決策的急迫性與環境的不確定性強,且成敗的壓力極大。因此,其成功絕對需要良好的事前準備工作。舉例說明,危機應變小組的核心成員,必須事先選定,且最好在平時進行危機處理模擬訓練。另外,危機處理的劇本以及標準作業程序也都必須先予以準備,甚至可以準備一間通訊設備完善的獨立房間作為「危機處理指揮中心」。總而言之,事前多一分準備,事發時才有餘暇思考應變之道,加上事前的沙盤推演與劇本準備,可以降低處於危機中的決策者的壓力,使應變以近乎機械化的自動模式進行:了解危機、選擇劇本、處理危機、善後處理。
三、策略影響
儘管預警系統與經濟安全,形同經濟戰爭體系的眼睛和盾牌,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直至目前為止所介紹的,都仍然是經濟戰中消極面的作為。少了積極面的策略影響,一個國家或組織便只能守、不能攻,只能接受環境的改變,而不能主動出擊參與甚至主導改變。想當然耳,這是個在戰略上相當不利的情勢。在此提出對策略影響的一種定義:「藉由事前佈置之影響力網路,提供關鍵人適時、適當的資訊以改變對方的決策過程,使其做出對我有利之決定」。
既然,策略影響是積極作為,便有可能對競爭對手或者合作夥伴,造成後果。因而,在使用策略影響之時,有必要區分程度上與作法上的不同,並選擇符合目標的有效手段。第一個決定就是發揮影響力的目的是合作還是競爭?是雙贏還是零合遊戲?這是根本上的不同,影響到我們所能選擇的手段,例如:是否提供假情報,欺矇對方?策略影響也有程度上的不同:「誘之以利」、「動之以情」都不致於破壞雙方的關係;然而「威之以勢」、「脅之以力」和「迫之以害」就不同了。另外,策略影響也有作法上的分別:直接或間接,遊說或關說,贊助媒體、智庫或學術機構誘導其發出有利言論等。總而言之,建立可靠的影響力網路,並蒐集可資利用的資訊,利用資訊的軟性力量達到我方的目的。
讀完本篇各位也許已經發現,經濟戰爭和資訊的管理與應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的確,不論是預警系統、經濟安全網或者策略性影響,都離不開資訊的獲取、維護與運用。甚至可以說,經濟戰爭就是將資訊的力量,淋漓盡致地發揮在經濟領域的作法。此一現象的解釋有二:首先,目前的先進國家都已經進入資訊經濟,也就是將資訊當作原料,經過加工與處理,以創造附加價值的經濟;其次,經濟戰爭的最高境界就是「攻心為上」和「不戰而屈人之兵」(附註:巴黎經濟戰爭學院之創校人,曾研讀孫子兵法並受東方戰略文化影響頗深)。因此,以資訊做為直接影響對方決策過程的武器,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以此觀之,筆者以為,以台灣在資訊科技領域所下的功\夫之深,我們有相當良好的條件,建立一套優越的經濟戰爭體系。因為,做為基礎建設的科技,台灣已經相當完備,更何況相對於中國,民主的台灣更習慣處理,與應用多元且自由流通的資訊。如此便形成台灣在資訊的軟、硬體(資訊文化與科技)兩方面皆優於中國的有利情勢。當然,台灣也不是沒有弱點,例如:經濟心防的薄弱、台商西進的誘惑與國家認同的不一,以及對經濟安全議題的陌生等,而這也是本系列文章期望改善的現象。